山洞看上去似由很多条石堆砌而成
台海网6月18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洞虽不大,但构造奇特,犹如一个迷你版的“天门洞”。这个洞穴看上去是由成百上千根不规则多边形条石堆砌而成,这处位于泉州市德化县桂阳乡王春村的小山洞,因其独特的岩石构造引起不少人关注。这个小“天门洞”是怎么形成的?记者于16日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神奇山洞藏身密林 犹如千百条石垒成
德化县桂阳乡是泉州市海拔最高的乡镇之一,乡政府所在地海拔约1000米。桂阳乡迷你版“天门洞”就在距离乡政府约10公里的王春村一处山脊末端,当地人称之为“牛鼻洞”。
记者与桂阳乡宣委刘玉对一行,驾车沿着正在修建的上涌至桂阳二级公路,往上涌镇方向行驶五六公里后,拐入一条修建在半山腰的机耕道进入山中,至车辆无法通行后下车,再徒步约30分钟,穿过一段长满原始阔叶林的山脊,方才抵达“牛鼻洞”。
“不要往前走了,洞在下面。”当记者一行走到山脊尾端时,刘玉对突然指着一条新挖出来的简易小道说。沿着小路往下10多米,一个小山洞出现在眼前。洞深约10米,南北贯穿,宽约5米,高约2米,犹如一座小拱桥。站在洞口,顿时感到凉风阵阵,虽然是炎热的夏季午后,但洞内却无比阴凉。透过两端的洞口,可以欣赏到两边茂密的森林植被。
这个小山洞最醒目的,就是洞壁上的岩石,这些岩石并非一整块,而是像由成百上千条四棱、五棱或六棱的不规则条石密密匝匝垒起来一般。
“最奇怪的是,构成这个山洞的岩石和周边的岩石都不一样。”附近的村民介绍。记者在山洞四周查看了一番,发现整条山脊的岩石并不多,只有山洞附近有一些。然而,其他地方的岩石,包括山洞地表的岩石,都是整块的。
当地称为“牛鼻洞”村民常来纳凉避雨
“山洞地面还有几个脚印呢。”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山洞靠近东侧的地面的岩石上,有两个脚印,连脚趾都看得很清楚。
“这些脚趾的位置可能是水滴造成的。”村民介绍,前段时间他曾到过这个山洞,当时下过几天大雨,所以很多水从石缝中滴下来。除了几个“脚趾”,地表还有不少滴水形成的小坑。
据村民介绍,这座山脊就像一头牛,而山洞所在的位置就是牛鼻子,很像是用来穿牛鼻绳的洞,因此当地人形象地把它称为“牛鼻洞”,也有叫“牛鼻穿”的。附近的村民放牛或者上山采摘杨梅、拾蘑菇时,经常会到这里纳凉、避雨。
“牛鼻洞”所在的山脊下方,就是梓溪村。梓溪村四面环山,村子就在山间盆地里,海拔只有500多米。相传古时有一位仙人想将这座山搬过去,将梓溪村填平,建造一座城。仙人向梓溪村一位老阿婆借针线做牛绳,欲穿过“牛鼻洞”,把“牛”牵过去。然而老阿婆不相信,不愿意借针线,仙人移山填盆地的想法因此没能实现。
岩石局部风化不均 渐渐塌落形成山洞
记者观察山洞的岩壁,发现岩壁的石头风化很严重,裂缝多比较不稳定,有的地方用手都可以摇动。在石洞中,还有几块疑似从岩壁上脱落的条石。
这个奇特的山洞是如何形成的?昨日,记者带着两块从岩壁上脱落的岩石,前往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请地球物理化学所高级工程师朱建成帮忙答疑。
朱建成看过记者提供的岩石样品和照片后介绍,戴云山主峰一带是火山岩分布区,构成“牛鼻洞”的岩石经初步判断也属于火山岩,但是风化程度比较高。这些岩石形成于侏罗纪,距今一亿九千多万年。这些条状岩石是由水平和垂直两组共轭节理(共轭节理指岩石受剪切应力破裂形成的裂隙,又称为X型节理),共同作用形成的节理密集带。
形成山洞的岩石,上部和底部岩性不一样,造成风化程度也不同,下部岩石较为完整和新鲜。“牛鼻洞”的岩石因为共轭节理裂隙发育,导致沿裂隙风化程度高,山洞顶部地貌呈南北走向,形成穿堂风,这就导致山洞的岩石局部风化不均,此外还有因滴水形成洞底地面的水蚀奇观,似人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渐渐塌落,逐渐形成一个牛鼻状的山洞,并越来越大。
(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李宏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