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德化人根据客户的文化、风情、习俗等需要而设计生产的“来样加工”“私人定制”等,是几百年前第一次全球化时代最昂贵的“中国制造”,足见当时德化瓷对外贸易交流的繁盛与深入。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文物名片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提升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包括三班、盖德、龙浔、浔中4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其中,屈斗宫古瓷窑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的破寨山,是宋元时代的瓷窑遗址,窑基长57米,有17间窑室,出土了7000余件瓷器标本和烧窑的工具。有些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的文字,证明这些产品计划由海道行销国外。
梅岭窑遗址调查发现的10多条古代窑炉,主要分布在内坂、大垅口、梅岭三地。其中,宋元时期古窑4处、明清8处、民国至今2处,涵盖阶级窑、龙窑等多种窑炉形态。
▲何朝宗《渡海观音》
前世传奇
写在陶瓷上的交流史
讲述人 陈建中(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泉州博物馆研究员)
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德化陶瓷烧制始于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已能使用高岭土烧造硬陶和原始青瓷,考古发现有时间最早的原始青瓷生产窑场,是世界原始青瓷的重要发祥地。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德化窑瓷器成为重要贸易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德化成为外销陶瓷的商品生产基地。
明代,德化窑以“白”闻名于世,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清代,德化窑烟四起,陶瓷窑场遍布山乡峻岭,德化瓷继续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其传承千年、经久不衰,作为中国民窑的典型代表,德化陶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德化窑白瓷传入西方后,被法国人称作“中国白”,很快成为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奢侈品,在欧洲皇室、贵族引起了轰动。在皇室推动下,明末清初欧洲开始启动了以德化白瓷为烧制模本的研究,经过数年的研制,最终成功掌握了德化窑白瓷的烧制技艺,从起初的仿制到后来的自主研发长达百年之久。
在欧洲,德化瓷一度代表着皇权和身份。17世纪德国的三任帝王均收藏了大量的德化白瓷,虽然历经战乱,至今仍存有400多件德化瓷塑精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及近代的丘吉尔首相等领袖人物,都十分钟爱德化瓷;许多世界艺术家一样珍爱德化白瓷,比如意大利著名美蒂奇家族至今还珍藏着大量的德化瓷。
如今,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都能窥见德化日用器、玩具瓷、宗教瓷等大量德化白瓷。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也都有大量德化窑藏器。
与馆藏瓷器一样记忆“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丝贸易盛况的,还有打捞瓷。荷兰东印度公司“哥德马尔森”号古沉船于1984年发掘出水瓷器14万件,里面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1999年5月发掘的“泰兴号”,打捞出水的35万件都是德化瓷;南宋初期古沉船“南海一号”,于2007年进行整体打捞,其出水瓷器中德化瓷占了大多数……诚如日本著名古陶瓷学家三上次男所说:“古代东西方的文明交流是写在中国陶瓷上的,当时的中国茶叶喝了、丝绸烂了,抹去尘埃,昔日的中国陶瓷依然熠熠生辉。”
有趣的是,无论馆藏瓷还是出水瓷,都并非简单的外销输出,除了观音、达摩、狮子等一些经典瓷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西方风格的军持、药罐、执壶、烛台、咖啡杯等日用瓷,以及来自基督教题材的小工艺瓷。学者们研究猜测,德化人根据客户的文化、风情、习俗等需要而设计生产的“来样加工”“私人定制”等,是几百年前第一次全球化时代最昂贵的“中国制造”,足见当时德化瓷对外贸易交流的繁盛与深入。
“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德化窑从它的崛起到繁荣,始终以面向海外市场为导向,把自己实用而美观的产品奉献给世界,在漫长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屈斗宫古窑址中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点,对研究宋元时代和中国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瓷器外销和研究德化窑“象牙白”瓷的创始年代都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光辉历史的见证。
如今,德化这个方圆2232平方公里的小小山城,星罗棋布着列入和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近300座古窑址:有自夏商时期开始烧制原始青瓷的辽田尖山古窑址,有被誉为千年柴烧窑炉“活化石”的月记窑,有被列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考察点的屈斗宫、尾林、内坂窑……毫不夸张地说,在德化这片土地上行走,每一脚都踩在古文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