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捏面人吸引的小朋友(陈英杰 摄)
潍坊风筝(蔡紫旻 摄)
“海上丝绸之路”伞(蔡紫旻 摄)
领略海丝非遗瑰宝 感受传统技艺风采
台海网11月25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一条海上丝路,万千非遗瑰宝。连日来,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吸引了许多参观者一探究竟。来自亚洲、欧洲、非洲12个国家(含中国)的130个非遗项目、千余件展品,通过非遗传承人与艺术家的现场展示,变得鲜活而有趣。
本次展览举办地点位于侨乡体育中心新落成的非遗馆中,主要展览场地是2楼与5楼。展览时间从上午9时持续到下午5时,整体展览于本月27日结束。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除了非遗展,在非遗馆的其他楼层,同样有精彩的泉州非遗项目展陈,欢迎大家前往“围观”,感受传统与创新融合后,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国内展区
潍坊风筝:传统技艺结合空气动力学
中国传统风筝有“四艺”:扎、糊、绘、放。山东潍坊风筝有2000多年历史,是国家首批非遗项目,以制作精妙的龙头风筝为代表。
非遗传承人郭洪利说,风筝虽然常见,但是背后大有学问。以龙头风筝为例,一个拳头大小的龙头,需要用186根竹条,有80多个节点,小小的龙头后边,拖着长达5米的龙身,放飞时身姿优美,“是立体风筝与中式风筝的完美结合。”
风筝制作中,结合了扎制、绘画、雕刻等传统技艺手法,需要潜心学习,郭洪利的手艺源自家传,到他这辈,已经是第五代传人。而想要风筝飞得高,空气动力学原理不可不知。算好了阻风、泄风,形成风力,风筝自然飞得又高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