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29日讯 据东南早报报道,上周早报推出了《走路APP迷局》新闻调查,探究一款声称走路就能赚钱的APP“神器”。近日记者了解到,除了走路赚钱的“神器”,居然还有躺着就能赚钱的APP。网上多款号称“看新闻就能赚钱”的APP,都是通过浏览APP上猎奇、八卦、广告等信息获得相应的虚拟币,以此来兑换现金。有市民“尝鲜”后发现,光靠浏览信息赚到的虚拟币十分有限,到最后一般都在做推广“拉人头”。
看了十几天新闻 才能折现两三元
“看新闻能赚钱”“随时提现不受限”……近期,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出现类似的新闻类APP广告。无意间看到这则广告,市民小治动心了,她心想:新闻本来也会每天看,要是看新闻还能赚钱,岂不两全其美吗?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载了广告中号称“看新闻就能赚钱”的某APP。
小治下载后发现,其实流程并不简单。需要浏览的“新闻”大多是猎奇的社会新闻和短视频,里面夹杂着许多广告,完整浏览一篇赚100个金币,每天上限是10篇,还有一些其他搜索、签到等任务。金币每晚会自动兑换成现金,每天的汇率会有浮动。一两千个金币兑换0.1元。坚持了十几天,小治最终能提现的金额只有两三元,最终她选择了放弃。“提现还要绑定微信或者支付宝或者银行卡,太麻烦了。”
“广告上说赚钱很容易,其实根本就很难。”小治介绍,“光靠浏览那些所谓的“新闻”根本没办法赚到什么钱,拉人加入则收益相对高一些,但我不愿意。”小治说,拉一个人就能赚32元,比自己看了十几天新闻才能折现两三元,真是差太多。
奖励金额难提现 有的还会篡改手机设置
记者下载了几款同类APP,发现它们的下载量都不低,有的下载页面甚至显示安装达到了6亿次。在某个APP下载的评价页面有许多留言,有些提到了“不能用微信提现”“提现了无法到账”“一天只能赚几毛钱”等问题,有的甚至在评论里表示“都是假新闻”“新闻质量太低”。
记者试着进入一款APP,界面立即显示“登录最高领取32元红包”,登录的方式有QQ、微信和手机授权登录三种。记者登录后,领到一个红包,打开只有1.47元。而在提现界面上,记者看到,最低提现额为15元。
据了解,这类APP都在以各种高额奖励来鼓励用户进行推广发展下线,有的称作“收徒”,以吸引更多使用者。有的APP规定邀请好友立赚38888金币;有的发展下线的奖励则写着首邀用户立赚12元。
使用过程中,记者发现这类APP还存在过度索取用户权限、更改手机设置等问题。多款APP要求用户必须允许读取地理位置和通讯录信息才可以打开。下载一款APP后,记者的手机开屏界面遭到了篡改,变成了各种短视频的推荐,影响了手机的正常使用。
低俗信息打擦边球
多款查不到相应资质
虽然此类APP打着新闻资讯的旗号,但记者发现,平台上的内容有不少低俗信息,有些内容还打黄色擦边球,配上诱惑性图片或封面。
据悉,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通过应用程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但记者在国家网信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主页中进行查询,多款APP未能查到相应资质信息。
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APP不具备资质发布或转载新闻,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相关规定。近两年,各地网信部门多次对未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违规发布、转载新闻,传播涉黄涉暴及虚假信息的网站和APP予以查处、关停。
律师提醒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避免权益被侵犯
福建建达(泉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传江表示,APP看新闻赚钱等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如今互联网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针对这些APP的法律法规目前并不完善,尚未纳入有关主管部门的正规监管,这些APP做出的任何承诺都是没有保障的,民众的个人权益难以得到保护。民众在接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轻易提交个人信息、支付信息等内容,尤其对于需要交纳一定金额才能加入或者推荐其他人加入可以获取相对高额报酬的APP更应当审慎对待,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一旦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财产被侵犯的行为,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另外,张律师提醒,市民要加强对低俗违法内容的辨识能力,一旦发现平台上有谣言、涉黄等信息,应积极向主管部门举报,避免因贪小利而成为不良信息扩散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