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民在创作石雕作品
许为民
精雕细琢与石头“对话”
1987年初中毕业后,许为民来到一石材雕刻车间工作。在师父的指导下,开始接触并熟练掌握石雕技艺。3年后,许为民成立了自己的石雕厂。
从接触到热爱,30多年来,惠安大千雕刻工艺社艺术总监许为民在石雕艺术上的坚持是:精雕细琢,要对得起这门手艺。
“要做出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就要从选材开始,再根据材料的样式来造型、勾画,精雕细刻,直到产品完工。”许为民介绍道,石雕制作工艺纷繁复杂,完成一件作品花费的时间短则两个星期,长则两三年不止。但是回归本质,许为民认为,要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作品,重要的是细心观察并全身心投入,才能和石头“对话”,做出好的作品。
拿许为民最为骄傲的石雕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白菜》来说,选材就是来源于他平常的细心观察。一次青海之旅,许为民在一个平凡的农家发现了这块石头。带回家中后,这块石头果然给了他惊喜——石头粗糙的表面里,是一块精美的昆仑玉。根据这一石材的特性和造型,许为民将白菜这一常见物品融入作品中。为了雕刻好《白菜》,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都到菜市场采购白菜,观察白菜在各个时段不一样的状态。“菜贩子一度以为我是开餐馆的。”许为民笑着说。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专研,在相关艺术展上,《白菜》精致的雕工和生活气息,俘获了众多专家和群众芳心。
多年的坚持,许为民的匠心工艺也收获认可,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及高级工艺美术师。(记者林书修/文 许为民/供图)
苏炳富在测量木材
苏炳富
潜心闽南古建 期待技艺传承
大木作施工,是闽南古建筑中最能体现传统技艺的内容。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的苏炳富师承父亲学习闽南古建筑大木作,从事闽南古建筑营造、修复和修缮工作至今已36年有余,在业内早已是“老师傅”。
1982年,17岁的苏炳富刚刚高中毕业不久,就在父亲带领下,潜心学习古建筑大木作基本功。很快,苏炳富就熟练掌握了传统木工的基本技能,并经过数年的努力探索,系统研习了闽南古建筑大木作的一系列传统手工技艺。古建筑设计制图、篙尺技艺、制作与安装主建筑架梁结构、斗拱、藻井(俗称蜘蛛结网)、笼扇和神龛等等,这些古建筑大木作技艺,苏炳富早已烂熟于心。几十年来,他仍保持自己动手的习惯。
“木工活儿是整个建筑的骨架,十分重要。”苏炳富说。因此,每次古建筑项目施工前,他都要反复斟酌图纸、选材。在长期的古建生涯中,苏炳富参建和承建的具有闽南古建筑特色的祠堂、祖厝、亭阁和寺庙等大大小小建筑近百座,技艺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赞许,在业界享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在苏炳富看来,闽南古建筑作为闽南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为了更好地保留和保护闽南古建筑,近年来,每每承揽的古建筑项目竣工交付后,苏炳富都会认真地做好技术总结和整理归档工作。这些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财富,他总是毫不吝惜,倾囊相授,时常对外交流和分享。此外,为了培养接班人,苏炳富还不忘边工作边带徒授艺,截至目前已陆续收带徒弟十余人,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一批具备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