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组跋山涉水寻找记录草药
“本书还收集了《泉州本草》、晋江专区《中草药手册》、《福建药物志》等书籍中的一些单验方,让读者既能充分了解了泉港地区常用中草药的基本生态情况,又能掌握更多的中草药知识,对预防和治疗疾病、降低医疗费用,有效保护、开发、合理利用中草药资源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对普及中医药知识、培育健康养生保健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泉港区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黄炳文介绍道。
时任泉港区中医药学会会长、《泉港本草》主编,现任市医保局局长肖惠中表示,中草药是中医药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科学——本草学,其中单方、验方的应用具有“简、便、廉、验”等诸多优势,在临床治疗方面越来越受重视。《泉港本草》的出版,极大丰富了泉港药物学的知识体系,是泉港中医药学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泉港中医药界的现代“百科全书”,对泉港乃至泉州市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过程 两组团队走遍泉港乡村
黄炳文介绍,2014年泉港区被列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县之一,区政府指定区中医药学会作为全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具体承办单位,专业普查工作由福建中医药大学专业团队负责。2014年6月普查正式启动后,福建中医药大学普查队伍和泉港区中医药学会的调查组成员同时开始,又相对独立,他们辗转山川溪壑、海岛渔村,遍寻百草藤木。
泉港中医药学会调查组由以宋玮文主任中药师为首的五六个人组成,他们的足迹遍布泉港的每一个乡镇和几乎所有的村庄,发现草药就拍照、采集标本。而对于植物比较多的大雾山、笔架寺、观音山、岩山等山脉,调查组成员都是多次踏勘,单单大雾山都去了五六趟,其他山脉也都去了两三趟,惠屿岛则去了七八次。
黄炳文回忆,那段时间正值酷暑,调查组成员每天早上7点就出发,带上咸菜、馒头、包子和矿泉水,中午就在山里简单吃完午餐继续寻找,一直忙到下午五六点才收工。晚饭后还要加工标本,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第二天又一大早起来继续。“那段时间里,调查组成员被蜜蜂蜇、中暑、被刺划伤是常有的事情,因为山里太阳太毒辣,还有成员被晒得脱皮。”
在现场采集搜寻的基础上,调查组成员还走访当地农民及相关人员,从民间获得大量单验方,对其功效进行甄别,再根据功效进行取舍。“程中也遇到过一些不认识的植物,我们就将它们拍下来,发到专家库里进行咨询。”
历时一年多的野外调查结束后,调查组成员基本摸清了泉港区的中草药资源家底。“编写过程中发现之前拍的图片不好了,还得到现场重拍,一棵植物开花和结果的时间不同,有时候还要跑好几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