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增信心 “咬定实体创新驱动不放松”
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是“晋江经验”最鲜明的特色。
1978年,晋江陈埭镇坊脚村林氏3兄弟集资创办晋江首家联户办企业——纺织机械配件厂,这是泉州民营经济最初的星火。如今,民营经济的燎原之势,在全市大盘“十分天下有其九”。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民营企业法人单位数22.2万家,个体工商户数54.4万家,并呈现“88999”格局,即超过八成以上的税收、八成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九成以上的研发创新、九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来自民营经济。六大千亿产业集群中,除石油化工外,纺织服装、鞋业、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五大产业中,民营经济规上工业产值占比均超过96%。
铸辉煌,泉州企业家风雨兼程。向未来,“咬定实体创新驱动不放松”,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信和新材料20多年专注工业涂料领域,董事长王诗榕说,新常态,遇到困难挫折很正常,“关键是企业领头人要有定力,用钢铁般的毅力坚守主业,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紧随国家发展战略,走出高质量发展步伐。”
从家庭作坊一步步做大做强,飞通通讯科技当家人林英狮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坚持搞实业、办工厂、搞制造。“我们要抓住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大好时机,用行动迎接更好更强。”林英狮说。
与坚守实体和主业的信念相伴,依靠创新驱动,赢得更大发展空间,这样的雄心壮志,也在泉州企业家内心升腾。
民营经济要走向高端创造,根本出路在创新,这是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的执着。当前,安踏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研发投入占比超过销售成本的5.2%,自主研发技术达国际一流水平。以“晋江经验”为指引,安踏已经提出,要从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消费者认同中国产品。
创新让实业勃发的生机,在九牧厨卫处处可见。生产车间,行业首创全程无尘化生产;技术研发,马桶能识别语音,水力可发电;系统整合,卫浴与橱柜、衣柜、阳台、陶瓷、石材、全屋水系统一体式解决;从客户端到工厂端全面打通的流程创新,更让企业驶入泛家居、快定制的蓝海。
尝到甜头的还有匹克。近段时间,从线上到线下,匹克一款既适合散步也适合跑步的科技运动鞋,广受追捧。总经理许志华说,领先优势就在于历时三年的自适应鞋底。以科技创新耕耘主业,获益于此的匹克,接下来还将深化技术研发、设备革新。
不仅是传统企业,也不仅是民营企业家。立足“晋江经验”巨大财富,眼下,泉州正构建“1234”现代产业体系,半导体产业集群正是高新产业这一新增长极的重要组成。瞄准新的千亿集群,“泉州芯谷”正致力打造全球重要的内存生产基地。以泉州芯谷南安分园区为例,这里的年轻团队斗志昂扬,力争发挥这里的区位和对台优势,推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成型成势。“国家支持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为泉州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把泉州芯谷南安分园区打造成泉州高新技术创新力量的聚集地。”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蔡映辉说。
党政在行动
“用‘跳出’思维抓产业谋政策”
实体经济有根,企业家有梦,这背后,离不开党委政府以“跳出产业抓产业、跳出部门谋政策”的跳出思维,致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
创新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撑。精准施策,泉州各级各部门把民营企业家当做“自己人”,有事多商量、沟通促实效。于是,去年年底出台的“1+X”惠企政策包,包含《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行动方案》及17个配套细化措施;今年年初,《关于鼓励民营企业未分配利润再投资的通知》,或可鼓励增加投资130亿元,却仅一页纸300多字。不管是厚重还是简明,字里行间都是企业发展最需要的真金白银。数据表明,政策实施后,企业仅社保费一项减轻4亿元;以“税”换“贷”一项,为中小企业输送资金超60亿元。
创新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在有限的财政资金里,泉州以“万”为单位,体现重视和诚意——撬动研发投入,高研发投入企业最高每年可获500万元绩效奖励;撬动高新企业落地,新认定、新迁入高新企业分别可获20万元、100万元补助,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瞪羚企业”每家最高贴息贷款额度50万元;撬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认定省、市、县三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可获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
创新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的搭建。建设平台,泉州创新“一院一策”模式,按照各高校院所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扶持政策,并依据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瞄准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领域,已引进共建了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平台,开展了30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创新发展,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以“营商”首要是“赢人”的理念,泉州纵深推进人才“港湾计划”。人才认定权交到了企业手中,安踏、恒安、九牧等首批31家企业进行试点,预计可新增市高层次人才约600人。为帮助企业服务人才、留住人才,全市打造了人才公共服务等六大平台,实现人才价值。在泉州,高层次人才享有包括资金、住房、教育、医疗、出行等在内的20项工作生活待遇;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校毕业生来泉就业创业亦有11项优待。
创新发展,更在于服务加速度。让企业和群众有感,泉州行政审批服务提速增效在行动。去年国庆期间,市行政服务中心搬迁至东海,82个单位、2021项事项全部进驻中心,整合设置五个主题式办事体验厅,基本实现了“进一个门,办百样事”。而随着“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个体工商户全程智能化登记;投资建设项目试行“一窗收件、网上并联、限时办结、信息共享”,越来越多的审批领域,“数据跑路”代替了“群众跑路”。
这样的同频共振,让泉州成为做企业、上项目的好地方。28天,晋江市高铁新区项目完成2512幢、157万平方米的房屋签约工作。不到4个月,三安高端半导体系列项目征地近4000亩、搬迁1000多亩荒料石,相关项目即将试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