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 艰难的生命延续之路
泉州已累计登记捐献器官125人、捐献遗体188人,呈逐年递增趋势
课前,华侨大学医学院学生举行感恩祷告仪式,感谢遗体捐献者对医学事业的贡献。(王勇 供图)
台海网2月28日讯 据泉州晚报报道,在我国,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患者在苦苦等候器官移植,以延续生命,而登记捐献器官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生命延续之路如此艰难,最大的原因在于民众受思想观念影响,难以接受将器官捐献。
器官捐献代表的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同时也是若干个其他生命的延续——可喜的是,这样的认知度正在提高。有人在等候,有人则愿伸出援手,近日,南安官桥一对夫妇完成器官遗体志愿捐献登记手续。截至2月20日,今年南安市已有8例登记成功。记者从泉州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在泉州,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数量呈上升趋势。是什么动力促成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捐献遗体、器官组织?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一番走访调查。
等待·需求
如果需要移植器官才能治愈疾病甚至延续生命,却又迟迟等不到,那种绝望的滋味,只有患者本人才能体会。不仅是器官移植,各医学院开展解剖教学也需要“大体老师”(对供教学使用遗体的尊称)。
做透析七年多 苦苦等待肾源
每周3天到医院做透析,今年37岁的刘逸已坚持7年多。近日,在泉州市区刺桐公园,记者见到了这名安溪姑娘。她看起来与其他同龄人并无太大差别,化着淡妆,笑起来眼睛弯弯的。
“29岁那年确诊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记得那时我已经升职,做我们那个项目组的主管,正想大展拳脚……”她回忆说,生病后,由于要经常请假,她不想给同事添麻烦,便申请调岗。当时每月医疗费用不断支出,工资却减少了。让她欣慰的是,丈夫一直贴心照顾她,并“承包”照顾年幼女儿的生活起居。
“最近这段时间感觉身体状况不太好,正在配合医生调整药物。”她苦笑道,“治愈的唯一希望就是等到肾源,在此之前,只能靠透析维持。如果一直等不到,状况又一直不好……我最舍不得我女儿……”说到这,她眼眶湿润了。
本地遗体捐献少 难满足教学需求
对于华侨大学医学院2017级和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100多名学生来说,每学期解剖学实验课第一堂课是十分特殊的,同学们在实验室里肃穆站立、共同诵读感恩誓词,集体默哀,为人生里最特殊、最重要的老师表示感谢。课堂里的“老师们”并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静静地“躺”在实验台上,他们是“大体老师”。
“解剖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医学生通过解剖实验,了解人体结构,认知机体功能,这是一名合格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华侨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王勇老师告诉记者。
他介绍,华侨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于2017年4月复办并于当年招生,是红十字遗体接受单位及登记单位,目前该专业有两个年级,每年课程需要20具左右的“大体老师”。根据2017年全省统计,我省实现遗体捐献68具,但据估算我省医学教学科研每年至少需要250具,本地遗体捐献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