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台海网12月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柑橘黄龙病曾是让果农闻之色变的检疫性病害。一旦染病,柑橘果树将在几年内成片死亡或丧失结果能力。自1919年在广东潮汕地区首次被报道后,柑橘黄龙病自南向北不断蔓延,国内十数个柑橘产区深受其害。
对于这一百年病害,业内共识是可防、可控、暂不能治。无病苗、砍病树、杀木虱等“三板斧”,是公认最有效的防控之策。
近年来,福建柑橘黄龙病发病率逐年降低,现已处于可控的稳定状态。不少老病区开始提出复振柑橘产业的设想。
时值芦柑上市旺季,助村走进“中国芦柑之乡”永春县,探寻其关于柑橘黄龙病防控的探索。
多年的田间经验表明,柑橘黄龙病防控效果,不仅取决于防控技术,更与农业经营模式休戚相关。基于土地高效流转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统防统治,对实践“三板斧”理念至关重要。
一个橘农的兜兜转转
兜兜转转,57岁的辜文波又回到山上,种起了芦柑。
去年10月,他在永春县吾峰镇梅林村承包下近300亩山地,开办吉好生态农业合作社,种下12000株当地新品种“天芦1号”。今年,果树已部分投产。直径7厘米以上规格的鲜果,收购价每公斤超过4元。
但2012年,辜文波却毅然丢下经营多年的芦柑果园,任其抛荒。让他感到心灰意冷的,正是柑橘黄龙病。“染病后,叶子逐渐斑驳黄化、果实成了‘红鼻果’,品质差,产量低,三五年后树体逐渐枯死。”1990年辜文波开始从事芦柑种植,在当地国有农场——天马柑橘场承包了60多亩果园。2010年开始,柑橘黄龙病在天马柑橘场愈演愈烈。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场600多亩芦柑中,仅剩30%未出现黄龙病症状。
实际上,由于海拔高,管理精细,天马柑橘场黄龙病暴发时间已相对较晚。
“2000年以前,永春的柑橘黄龙病仅少量为害,未蔓延流行。2001年开始,个别果园受黄龙病影响成片死亡,其后逐步蔓延危害,2004年后进入爆发流行期。”官方编纂的《永春芦柑志》记录下了全县黄龙病发生的时间线。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永春芦柑试验站站长张生才,参与编写的《黄龙病疫区永春芦柑种植管理新技术》提到,“永春芦柑遭受黄龙病影响最为严重,面积和产量缩减幅度达60%以上”。而在生产鼎盛期,永春芦柑种植规模超过15万亩,80%以上农户从事芦柑种植。2001年,原国家林业局授予永春“中国芦柑之乡”称号。
“芦柑之乡”险些没有了芦柑。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永春。
漳州市长泰县芦柑种植面积曾达到5万亩,下辖的岩溪镇曾被原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芦柑之乡”。黄龙病暴发后,2003年全县长势良好的柑橘面积不足2000亩。南靖县芦柑种植历史优秀,1998年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芦柑之乡”,高峰时种植面积近15万亩。受黄龙病影响,芦柑一度消失在县域农业版图中,近年才在个别乡镇得以恢复。
黄龙病防控水平提升,芦柑市场转好,是辜文波重操旧业的主要动因。而他并非孤例。
自2010年以来,永春共有30多个芦柑示范基地,引入新的黄龙病防控与栽培模式,新发展的果园面积超过1万亩,果园中的黄龙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以下。同时,随着永春芦柑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市场价格可观,果农复种热情高涨。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永春全县芦柑种植面积已从低谷提升至11万多亩。永春防控黄龙病的经验不仅在省内得到推广,还在广东、广西等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