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
他凭的是一泡传统茶,一泡保留原始韵味与茶魂的茶。
在选拔赛中,王清海制作了一个批次的春季铁观音。这茶到底怎样?他内心忐忑,请人品鉴。一位资深茶人喝了,说你这个茶叶,让他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观音韵味,相信你在大赛中会取得好成绩的。一席话让王清海云开雾散,从容面对。
王清海如愿以偿,斩获大师称号。他再次登门致谢那位老茶人。不曾想,老茶人拿出王清海赛前送给他的茶叶,郑重其事地说:“你送给我的15泡茶,我舍不得喝,还剩下7泡,你拿回去吧,好好收藏。传统铁观音,才是你应该坚持制作的工艺。”
这就是“七泡茶的故事”。一位朋友听说后,有感于此,书写一副对联“北有清海,一杯浓韵观音香天下;南有伯乐,七泡正味佳茗遇知音”,赠给王清海,留下一段佳话。
传统工艺
他凭的是一道传统工艺,重摇青、重发酵的传统制茶工艺。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最大区别是,不用空调,甚至不用电风扇,通过自然气候条件来调节,完成凉青、摇青、发酵、走水全过程。摇青工序尤为重要。
摇青,能摇出铁观音的香,是茶叶芳香物质部分转化的过程。每一次摇青后的茶青,散发出来的香气是不一样的。因此,把握摇青,是决定一泡铁观音茶品质优劣极为关键的一环。
王清海将摇青环节总结为:“一摇茶叶走起水,二摇茶叶还阳来,三摇绿叶红镶边,四摇摇出观音韵。”“一摇匀,二摇活,三摇香,四摇韵。”他还认为,摇青的办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每次摇青的时间、轻重、间隔长短,都得根据茶青呈现的状况灵活确定。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是经验,更是感觉。只有如此,才能摇出上乘的兰花香、观音韵。
评上大师一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20多个加盟店、加盟柜,重塑安溪铁观音的品牌。他受聘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校外导师”。他还结合30年实践经验,独辟蹊径,从中医学的角度来阐释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运用到茶叶加工制作中,总结出《四诊合参法在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上的应用》,刊登在业界权威杂志《中国茶叶加工》2018年第一期上。他之所以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制茶“秘笈”,是因为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王清海制茶30年,每年都在坚持传统工艺。当传统工艺受到现代工艺的冲击,当市场上片面追求“白水”(指的是发酵不到位,泡出的茶汤色不够金黄,像白开水)“香、鲜、爽”,当面对传统茶市场疲软之时,即便有困惑,他还是会练练手法,不至于生分;即便是机器代工盛行,他还是坚持四遍摇青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清海能在大赛中胜出,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结果,是对传统工艺的肯定与褒奖。
于我而言,安溪之行最大的感受莫过于当地鲜明地提出“去冰箱化”。
冰箱储存铁观音,至少是闽人皆知。“去冰箱化”无疑是安溪茶人的一次自我革命。不是否定冰箱,更不是否定清香型铁观音,而是倒逼生态、倒逼工艺、倒逼储存度,是回归传统制茶工艺,重在追本逐源、培元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