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20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昨日上午,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泉州开幕。年会以“新时代本土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为主题,规格高、影响广,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1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参会,并吸引了大量行业人士参与,共同就当下建筑及相关行业前沿学术思想、科技成果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引领建筑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新方向。
本届年会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得到福建省住建厅和泉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泉州市住建局、城乡规划局、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承办,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协办。开幕式上,泉州西街片区“点亮家园”营造竞赛活动启动仪式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何镜堂作为首席专家,与主办方一同,将手中方块嵌入传统建筑模型,宣告活动正式启动。
开幕式后举行了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主旨报告会。主旨报告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加平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聂建国,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晓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分别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崔愷院士发表了题为《珍惜山水环境,探索本土特色》的学术演讲,呼吁建筑设计应敬畏自然,珍惜山水环境,并分享了近年来他的团队在城市“双修”、城镇建设、乡村振兴方面的设计案例,展示了本土设计与当地山水、自然气候、地域条件、风土文化的融合。
聂建国院士认为,城镇建设的未来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繁荣到文明的发展路径。在《当前城镇建设的一些问题与对策》报告中,他分享了对装配式结构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深层次思考,并对实现高性能土木工程和装配式建筑提出对策和建议。
李晓江教授在《社会变迁、空间价值转换与设计方法思考——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体会》的报告中以中产阶级的崛起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分析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变化:主体、模式与逻辑;对城市空间进行了再定义,对城市老城区、外围新区、城乡接合部、文化与风景地区的特征和价值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实际发表了个人对规划理念创新和城市设计手法创新的理解。
王军研究员作了题为《梁思成“中国建筑型范论”探义》的报告,介绍了梁思成建筑思想中对Five Orders(翻译为“五种型范”)的内容。演讲分为“型范”的发现、法式探源、和“新一代之成规”三部分,对梁思成“中国建筑型范论”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主旨报告会后还召开七场专业分论坛,包括主动式建筑的本土化、BIM技术创新应用、建筑的地方性适宜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教学、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等。同期,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展将在泉州威远楼广场展出至月底。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崔愷建言泉州城市建设——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鼓励传承本土特色
昨日,在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开幕式主旨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崔愷以《珍惜山水环境,探索本土特色》为主题,结合丰富实例,分享了他所倡导的以自然与人文环境资源为本的理性主义创作理念。
多次造访泉州,这座城市给崔愷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于泉州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大师又有哪些期待和建议呢?会后,崔愷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谈泉州印象
“每次来都有收获”
“泉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非常好的自然山水环境,我特别喜欢这个地方,每次来都有收获。”此次故地重游,崔愷对泉州的认识又深了一层,“我看了洛阳桥和一些古街道,保护得非常好,其他地方的传统街道改造往往带着旅游目的,可在泉州,这里就是百姓生活的地方,他们的家庙、祠堂,都是原生态。”
由于参与泉州南安文化中心设计等工作,崔愷所带领的团队对当地做了一些调研。他认为,保护固然重要,但城市也要发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最大的挑战,“怎么样在建高楼的同时,把自然环境和地域特色留下来,这是我时常在脑子里想的事情”。
听到泉州首创“生态连绵带”城市规划建设构想时,崔愷对其中水系保护的部分特别关注。“水系是形成人居环境的主体结构,要把它保护好、生态化,减少污染。应该说像洛阳江还有我看过的南安西溪水环境的保护还是不错的。”
谈城市功能
“特别关注地下看不见的东西”
古城如何承载现代城市生活?这是崔愷关注的焦点。
“我们的历史城市虽然很好,但是能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需求,始终是一个问题。”崔愷认为,古城当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现在生活在古城中的人口、他们的生活消费方式跟历史对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用现代的基础设施来支撑现代的生活,才不会给原来的自然山水环境、河道增加过多的负担。
“实际上我特别关注的是,地下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管线系统等等。”他说,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将是支撑我们城市未来发展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谈古城保护
“活的文化,更有长久意义”
如何在发掘泉州古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做好古城保护?崔愷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
“历史文化是旅游的重点,但有些地方在做旅游发展的时候,往往用力过猛,把老的、有价值的东西,甚至看上去可能有点残破的东西拆掉了,给游客看的大都是假的、新的、伪装出来的东西,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崔愷认为,在做文化旅游资源发掘的时候,要保护真正的历史,“要把历史文化的内涵发掘出来,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还要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活的文化,这是更有长久意义的”。
对于配合旅游区发展中的新建筑,崔愷认为:“尺度不要太大、动作不要太大,不要一拆一片,最好能够把能留下来的、质量不错的建筑进行修缮性的改造。”他建议,内部空间改造可以更加有新意,以适应现代生活,但是不要轻易破坏外部风貌,“不仅仅要重视建筑本身,还有街巷、庭院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城有机生长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一些城市为了打造一条街、把原住民迁走的做法极不可取。“改造过程中一定要把原来住在这儿的人留下来。我们到泉州来肯定不是为了买国际名牌,一定是为了当地的特色,这就特别依赖于原住民的生活不要受到干扰,应该鼓励他们把家传的传统文化、传统饮食、传统手工艺等等传承下去,这些都是非常综合性的治理方法。”□本报记者 谢曦
建筑的地方性适宜技术学术论坛
关注“绿色住区”等 当前热门话题
泉州网5月20日讯 (记者陈智勇)昨日下午,作为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建筑的地方性适宜技术学术论坛举行。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宇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李保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静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贵州天海规划有限公司董事长伍新凤先后上台分享,题目分别为《绿色住区参数化优化设计方法、技术与平台》《以适宜性技术谦和地建造》《湿热气候下城市的商业公共空间设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崔愷也到场分享。大家共同探讨地方性适宜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建筑的地方性与自然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适宜技术如何回应并发展地方建筑文化,涵盖了“绿色住区”“气候与都市形态”“商业空间设计”“建筑文化传承”等当前热门话题。
“高性能结构体系抗灾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 进展报告会 进入第二阶段
泉州网5月20日讯 (记者郭雅莹)作为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昨日上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结构体系抗灾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进展报告会进入第二阶段。
会上,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专家,就高性能结构风致与环境震动全寿命性能检测、评定与设计理论,高性能结构多次多种灾害全寿命性能分析与设计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前沿成果进行了专题汇报。
“虽然本次报告会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现代建筑特别是高层、超高层建筑以及轨道交通的抗灾性能与设计理论,但对于泉州古建筑保护以及现代新建建筑都有参考意义。”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周颖教授表示。
接下来几天,专家将集中对泉州闽南传统建筑风貌进行考察,并召开装配式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高峰论坛、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教学学术研究会、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论坛等活动。
原标题: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泉开幕
原链接: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8-05/20/content_5819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