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避祸入闽定居
择丰州仿效陶渊明隐居
韩偓是什么人?去世后又怎么会葬在丰州?
据史料记载,韩偓在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从而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其诗作大体上可分3个时期:初期是在被贬谪之前;中期是在贬谪之后,入闽之前;晚期在入闽后,特别是在泉州、南安定居之后。韩偓诗作,以入闽后的作品最多,其诗集《玉山樵人集》,曾由《四部丛刊》重印传世;《全唐诗》收录其诗280多首。
据《南安文史资料》记载,韩偓于唐末之时因避祸而携族人入闽于南安丰州定居,其间他经常漫游于闽南地界名山名水,曾到过永春桃城、南安诗山等地。
公元912年,韩偓带着家人和族人来到南安县治所在地丰州开始定居。韩偓性喜山水,便在葵山山麓的报恩寺旁建房舍,以为定居之地,时称“韩寓”。在这里,韩偓下地耕种,上山砍柴,自号“玉山樵人”,自称“已分病身抛印绶,不嫌门巷似渔樵”,过着退隐生活。
《南安文史资料》记载:“杏田村”这个名字为韩偓所取,他种植杏树、开垦农田、修建水塘,仿效陶渊明隐居。
到南安定居后,韩偓写出“中华地向城边尽,南国云从海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和《咏荔枝》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诗篇。
约梁龙德三年前后(公元923年前后),韩偓病逝,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傅实为其营葬,墓在葵山之阳。
“韩偓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并保存完好,具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南安市政协委员吴阿新告诉记者。
古墓千年不毁的背后
是颜氏族人世代的守护
一代诗宗,千年古墓,为何历时千年而不毁,这都要归功于杏田村颜氏一族的千年守护。
在杏田村,颜氏家族留有族规:凡村中有名望之人皆有义务为韩偓守墓。此族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从未间断过。如今已71岁的颜天柱便是“守墓大军”中的一员。
颜天柱是环山村的前任村支书,1994年担任村干部时,从守墓人颜祜恭那里接棒守护韩偓墓。
“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述韩偓的生平,令人倍感景仰,他为杏田村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世世代代这么做。”颜天柱告诉记者,守墓人一般由颜氏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开会“选任”,选取有名望之人为韩偓守墓。
村民颜育兴的父亲也曾是韩偓墓的守墓人,如今已不在人世。“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就是守墓人,后来我们出去外面工作后,他依然坚守在老家为韩偓守墓。”颜育兴告诉记者。
颜天柱家离韩偓墓只有三四百米,每隔两三天,他都要不定时到墓地巡查,每次干完农活,放心不下的他也会特地绕进去看一眼。
颜天柱告诉记者,到墓地的路虽不远,但守墓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通往墓地的小路杂草丛生,足有一人高,夏季时节草木旺盛,颜天柱需要全副武装、穿上雨靴,防止虫蛇和荆棘,一手拿着镰刀一边锄草,扒开灌木丛清理出通往古墓的道路。
墓下埋藏着千年之谜,也常被“摸金者”所觊觎。“记得十几年前的一天早上,我来巡墓时,发展墓地旁边被挖了一个洞,急忙向村里汇报,及时将洞口封堵起来。”颜天柱告诉记者,此后,他也变得更加警惕,哪里有人来过的痕迹,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如今我的腿脚不太方便,体力也大不如从前,现在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村里都是老年人,唯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这块墓地将交由谁来守护。”颜天柱不禁感慨万千。
韩偓好友颜氏获赠房舍田地
立下“颜氏不绝守墓不止”遗训
颜氏韩氏不同根不同源,为什么要坚持为韩偓守墓呢?
据《南安文史资料》记载,韩偓后代在宋朝时考取功名,迁回了西安居住,他们将杏田村的房舍、田地赠予韩偓的好友、永春人颜氏居住与经营。
“韩氏的后人从葵山迁回故乡后,韩偓的墓却永远地留在了葵山,颜氏一族为了感激韩偓后裔的情谊,便立下了永远为韩偓守墓的承诺。”南安文史爱好者洪少霖向记者介绍,颜氏一族曾于韩偓墓地右侧修建了守墓人居所。
“靠着留下来的农田和水塘,颜氏家族得以生存下来,在此开荒种田,繁衍后代,绵延不绝。守墓人也一直履行对韩氏的承诺!”颜天柱激动地告诉记者。
“虽然不是同一个姓氏,但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要像祭拜自己祖先一样祭扫韩偓墓。清理杂草、献贡品、放鞭炮、三鞠躬……不知不觉,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守墓生活。”24个春夏秋冬的陪伴和守候,在颜天柱眼中仿佛还历历在目。
从不惑到古稀,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个佝偻的背影仍然日夜行走在荒野山岭之间,守护这一片千年历史遗存,就像口口相传的“颜氏不绝守墓不止”遗训一样,这场守墓接力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