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23日讯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西街作为泉州古城街区较完整的历史遗存,是古泉州繁盛的经贸商圈代表。据此前统计,西街(钟楼至新华路段)全长800多米,共有商铺(包括沿街自住房及其他用途房屋)250多家(户)。经营业态以零售和餐饮为主,其他为自住房、金融、通讯、便民服务等。零售包括食杂百货、香烛佛具、地方特色食品、鞋业、钟表等;餐饮则以休闲饮品、部分老字号小吃为主。
为进一步提升古城文化旅游形象,《泉州西街(钟楼至新华路)经营业态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10月初出炉,方案详细列出经营项目清单,其中扶持鼓励的有5项、倡导鼓励的有9项,不鼓励的4项、不倡导的15项,并将根据西街业态发展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方案》自公布之日起试行1年。
如今,《方案》已出台近两个月,西街的经营业态也有了改变和提升,不少文创旅游业态入驻,不合适的业态逐渐淘汰。泉州古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业态鼓励措施,引导具有泉州地方特色、有古城文化底蕴的业态,在古城生根发芽、良性健康发展。
地方特色小吃明显增加
昨天,在海都记者的随机街采中,许多西街店主与周边居民都表示,这两个月来,明显感受到了西街业态的变化。
在西街裴巷口开花店的店主梅花说,西街限行以来,游客越来越多,特别是周末,她的生意也稳中有升。而最大的感受就是业态变了。
“地方特色小吃店多了好几家,如海丝金凤入驻,面线糊、泉港浮果、湖头米粉汤等,也开起来了。”梅花说,每到周末,许多小吃店门口便排起长龙,裴巷口对面是手工麻糍店,天天都有来排队买麻糍的人。
“休闲饮品店也明显增加了好多。”西街老书店的店主老陈说,离他不远的店铺,原是一家美甲店,现在成了糕饼店,“来西街玩的人多了,市场正按照游客的需求进行良性的更新,这样挺好的”。
西街老布店老板表示,老布的客源都是本地人,目前经营状况还不错。店旁原是一家金玉饰品店,已退出经营,成了一家民俗用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