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11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是城市“双修”重点区域。近日,我市出台《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为全面实施阶段,将启动12项修复计划。
根据《方案》,“古城双修”将实施古城风貌保护、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古城旅游提升、古城家园共造、古城业态活化等六大工程,重点推进一园(小山丛竹公园)、一区(龙头山片区)、一河(八卦沟)、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范志大厝)、一站(旧车站)等项目。
据了解,目前已完成开展历史建筑及特色建筑、公产、地下管线普查等基础工作,以及修编古城保护利用法定规划,开展古城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对古城水系保护整治、公共空间、绿化和交通提升进行专项研究等规划性工作。
12项修复计划
修复古城水系 出台水质改善及管理提升综合措施,引入活水改善内沟河水质,在内沟河两侧铺设截污管道,整合两侧管网,改造硬质驳岸,打造亲水平台。
修复绿化系统 开展绿化景观提升三年行动,见缝插绿,在古城内安排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袖珍绿地,增加绿量。
修复市政设施 完善古城道路、给水、污水、雨水、通信、供电、燃气等市政工程设施;研究古城消防安全可行性方案,合理布局消防设施;选择若干主要街道进行步行化改造、慢行提升工程或共享街道改造。
修复交通环境 打通旧城区断头路,改善微循环;整治古城主次干道交通乱象,新建一批交通接驳系统,落实限行禁行措施,使历史文化名街成为管理示范街和旅游新亮点。
修复古城建筑 开展以核心区危旧房屋修缮为主题的“点亮家园”营造活动,对古大厝进行抢救性修缮;出台奖励和补助办法,引导中山路骑楼和669幢历史风貌建筑的自我修缮;利用古城老旧工业区,建设东亚文化之窗、泉州美食城。
修复古城街巷 对老城区背街小巷进行全面提升和改造,重点对路面、立面、路灯、排水排污系统进行修补,植入城市家具和夜景小品,开展雨遮改造、店铺门面、夜景等景观提升工程。
修复古城景观 实施扮靓古城的夜景工程,结合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环境整治和古城石结构危房改造,优化天际线和立面色彩,恢复古城传统风貌。
整治重点片区 在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古城文化底蕴,对城南、龙头山、县后街片区进行综合整治,打造文化生态休闲区。
开展社区营造 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改造老旧社区,保护城市传统格局和肌理;通过社区营造培训,筹建民间工程队伍,实施社区改造、社区自治试点,探索与政府互动、与市场接轨、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有机更新机制。
整顿古城秩序 对古城违法建设、主次干道市容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拆除占道经营、有碍观瞻的户外广告,建立长效机制。
传承传统文化 依托源和1916,与国家级主要媒体合作打造微电影基地;利用特色古大厝、街巷、公园、广场等载体,经常性举办反映古城保护与利用、刻纸、花灯、提线木偶等非遗展览活动,展示泉州传统文化。
激活旅游业态 整合古城文化、非遗、宗教等资源,打造适合各年龄阶层的旅游产品;将泉州旧车站改造为游客聚散中心,完善古城旅游设施配套;通过文化进街巷、拍摄古城宣传片等项目,结合海丝国际艺术节,定期举办古城徒步穿越等系列文旅活动,提升古城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