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两岸共鸣
泉州是着名的侨乡。明清时期,大量的泉州人移民台湾,泉台两地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金门古称“浯洲”,自五代时起即被划为泉州属地,辖于同安县。金门历史上曾有四大书院,先后为建于南宋的燕南书院、元代的金山书院和浯洲书院、清代的浯江书院。其中,至少有两座书院与朱熹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同安任上时,朱熹曾渡海前去属于同安治下的金门视察和讲学,并建燕南书院,金门由此文教鼎盛,薪火相传,成为人文毓秀之地。与朱熹紧密相关的另一座书院则是浯江书院。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金门通判旧署为当地士绅黄汝试等人出资买下改成了书院,即今浯江书院,并在其中奉祀朱子、魁星、文昌帝君,同时配祀乡贤许升、吕大奎、林希元、王力行、丘葵、许獬等,此即为浯江书院中的朱子祠前身。
台湾岛内多地建有奉祀朱熹的朱子祠堂,台北孔庙每次祭孔之后便是祭朱,台湾地区形成了“紫阳儒宗、海隅仰止”的浓厚氛围。台湾知名学者、朱熹26代嫡孙朱高正教授说,朱熹最重要的着作是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近思录》。而《近思录》作为奠定朱熹儒学集大成者地位的一本着作,浓缩了他对为人处世的思考、也是自己对“儒释道”三者关系的综合把握。朱高正表示,台湾的朱子学研究会等民间朱学研究团体已成立多年,朱子文化在台湾具有不错的民众基础。泉台两地与朱子有关的文化遗存都很多,在对待朱子文化上,也极易产生共鸣。
文化遗存
极其丰富
《朱文公文集》载称,朱熹或因公务,往来于泉州郡治,或因行役按事、访友论学,到过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他好研堪舆,经常走访民情,踏勘风水,故其在泉州留下的文化遗存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就有100多处。
泉州蔡襄祠(蔡忠惠公祠)位于洛阳桥桥南,是为纪念蔡襄在修建洛阳桥时所作贡献而建。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朱熹任同安县主簿之初,过洛阳桥曾前去拜谒蔡忠惠公祠,留下一篇《谒祠文》:“惟公忠言惠政,着自中朝。筮仕之初,尝屈兹郡。岁时虽久,称思未忘。厥有遗祠,英灵如在。某虽不敏,实仰高风。临事之初,敬修礼谒谨告。”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朱熹重游泉州,应永春陈知柔之邀,漫游南安诗山(高盖山),瞻仰欧阳詹胜迹。上世纪初期《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高盖山》载:“宋·朱子(朱熹)尝与陈知柔道经诗村,访其(欧阳詹)故址,书‘欧阳古地’石碑,以志不忘。乾隆间,碑为乡人埋去……”据黄柏龄《九日山志》记载,朱熹还在南安九日山建“思古堂”,又称“怀古堂”,以纪念唐朝隐居于此的秦系、姜公辅,并为该堂题“仰高”二字为堂匾。
朱熹喜欢在游览中乘兴在壁上题诗。有一回,他登上安溪县城西北凤髻山时,在凤山庵写下《题凤山庵》诗一首(清康熙《安溪县志》收录)曰:“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安溪原有考亭书院,上世纪初期时废。不过,上世纪80年代曾在书院旧址发现一块“仙苑”碑,碑面阴镌“仙苑”二字,笔法苍劲,署款“晦翁书”;碑背阴楷“此碑原在薛坂,相传没潭中,每夜有光,渔人以为怪,采得之乃出,置磬石上。其渡遂以仙苑名。丙申(1716年),书院(考亭书院)成,徙此。”
朱熹多次到永春拜访蔡兹、陈知柔、陈光时,曾履迹岩屏山,留题“溪山第一”。临下山,环顾山川胜概,曰:“兴此岩也,必聚众仙。山有仙则名,此山必仙众而鼎甲,宜易名鼎仙山。”由于朱熹的点醒,仙溪民众随即在山上建起鼎仙岩。
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有一块“锦谿”碑,碑上镌“锦谿(溪)”二字,据称系朱熹所书,泉州名人张巽晚年镌立。碑高丈余,立于溪原。碑字体楷书,遒劲挺拔,方正端庄。
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曾到金门岛,题咏、评论金门(当时辖于同安县)山川风物。清道光《金门志·士习》载,朱熹“采风岛上,以礼导民。”金门有座牧马王祠在元代至元年间曾获赐“孚济”,升格为“圣人祠”。明永历年间金门守御千户所镇抚解智立石碑刻《孚济庙志》载:“朱文公簿邑时,有次牧马侯庙诗曰:‘此日观风海上驰,殷勤父老远追随。野饶稻黍输王赋,地接扶桑拥帝基。云树葱笼神女室,岗峦连抱圣侯祠。黄昏更上丰山望,四际天光蘸碧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