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长时间
居住访游泉州
据史料记载,朱熹较长时间居住和访游泉州,大约有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朱熹之父朱松调任泉州晋江安海石井镇监时,朱熹随父上任。建炎四年(1130年),晋江安海设置“石井镇”,朱松为首任镇监。据束景南的《朱子大传》考证,朱松赴任时间是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至绍兴四年(1134年),从时间上看,朱熹此时尚为幼童。
第二阶段是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至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先是担任同安县(当时属泉州管辖)主簿兼领学事人,而后任期届满,在泉州盘桓数月才归家,期间他与泉州名士傅自得、万如居士李缜、永春名士陈知柔等过从甚密。
第三阶段是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重游泉州。那年8月,好友傅自得去世,10月朱熹从闽北南下泉州吊丧,期间与赵汝愚、陈俊卿、陈知柔相晤论道、酌酒赋诗。后来又与陈知柔相携遨游莲华峰、九日山、凉峰、凤凰山、云台山等处,临别辞行于洛阳桥畔。
第四阶段是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特地又一次来泉访友。
当然,除了这四个时间段外,一些文献也有记载朱熹受邀至泉讲学或游历的,不过逗留时间极短。
讲学办学推动书院兴盛
宋代泉州12处书院分别是:杨林书院、石井书院、泉山书院、清源书院、小山丛竹书院、九日山书院、凤山书院、岩峰书院、龙山书院、科山书院、燕南书院、文公书院。朱熹在泉期间,积极讲学、办学,直接推动了南宋时期泉州书院的兴盛。南宋泉州创建的几所书院,几乎都与朱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九日山书院和小山丛竹书院是朱熹亲自创建的;石井书院和杨林书院则是朱熹讲过学的地方;文公书院则是为了纪念朱熹而建。当年朱熹曾多次到杨林书院讲学,四方学士来访求教者络绎不绝,杨子山上还留下“活源”、“仙苑”等朱熹的题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海“二朱过化之地”的来由。朱熹之父朱松在石井监镇时,里人黄护在镇西鳌头境捐建一所镇廨,并于廨畔筑“鳌头精舍”,作为朱松讲学馆所。20年后,朱熹多次亲至安海,访察朱松的遗迹旧事,对此《安海志·卷6·学校》载称,朱熹“屡过此,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朱熹讲学促使当地学风盛行。安海因此有“二朱过化之地”一说。乾道年间(1165一1174年),朱熹的学生傅伯成,感念朱氏父子对安海倡教兴学之功绩,于鳌头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绘朱松、朱熹父子画像奉祀。嘉定三年(1210年),朱熹之子朱在任泉州通判。嘉定四年(1211年),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要求,报请泉州郡守邹应龙建造“石井书院”。邹应龙派朱在主持建院工作,翌年(1212年)落成,朱祠与石井书院合二为一。所以,石井书院与朱松家三代人都有关系。
小山丛竹书院,原为民间书院,始建于北宋,后因朱熹曾在此讲学而闻名于世。明朝李光缙《募修欧阳四门祠疏》云,“朱文公为同安主簿,每抵郡城,必登小山,称其山川之美,为郡治龙首之脉。徘徊数日而后去,自书曰小山丛竹”。如今,在书院旧址处尚有小山丛竹坊一座,坊额“小山丛竹”据说为朱熹手书。原坊为三间四柱冲天式,今仅存一间二柱。书院旧址一度改为“温陵养老院”,弘一法师于1942年圆寂于此。
朱熹对泉州书院的勃兴,功不可没。他还总结书院教育的经验,完善书院教育制度;以书院为基地推动理学各学派的学术论争和交流。九日山书院,是南宋绍兴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1153年—1159年)朱熹与傅自得所建。朱熹与傅自得、陈知柔等一起在这里讲学授徒。根据《九日山祈风文化丛书》介绍,朱熹在九日山书院讲学,订出一些条规——“一曰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为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五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这五个条规,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闽学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