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泰宁深挖闽台历史文化的深厚渊源,发挥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围绕“两水”(泰宁大金湖与台湾日月潭)、“两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两人”(泰宁南宋状元邹应龙与台湾慈航大师),不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2023年泰宁县被列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泰宁县进一步深化两岸合作,共生成42个项目清单,涵盖了人居环境提升、既有建筑整治、公共空间改造、景观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在福建省住建厅指导下,严格对照样板县创建成效要素及建设指引,坚持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理念、措施和工作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泰宁样板县明确了“3 乘 3”的发展做法,以“乡创产业、茶产业、文旅产业”三类产业为核心,聚焦“在地居民、两岸茶企、台籍旅居创业就业人群”三类人群,通过“闽台乡村共创、闽台茶业共建、闽台文创共融”三种合作方式,实现了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三种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民增收
一是乡创产业蓬勃兴起。通过引入台湾的乡创理念和人才,结合泰宁本地的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乡创项目。
梅口村梅二岛民宿化改造 。(供图)
例如,梅口供销社的改造设计,以现代美学注入传统建筑,转变成有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乡村空间。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及社会资本参与乡创产业,开展民宿(状元茗民宿、梅花岛)、茶产业等创业活动,增加乡民收入,也丰富乡村产业形态。
二是茶产业转型升级。本地茶企与台湾茶技术人员深度合作,引进台湾先进的种植、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比如盘活闲置的梅口乡供销社,搭建成为茶产业园区,同时针对台企出台有关茶产业场地免租、师徒制人才培育、创新营销模式等培育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拓展销售渠道。
三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泰宁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与台湾文旅创意团队合作。
如以“静心泰宁”为主题,打造了生态康养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三类人群共同参与,为乡村注入活力
一是关注在地居民需求。始终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和听取居民建议,让乡建乡创成果真正惠及当地百姓。例如在大洋村宜居化改造中,团队通过入户调查得知李大姐患有小儿麻痹症,而江叔叔腿脚不便,为此团队将蹲厕改马桶,增加扶手以便他们使用,也借此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携手两岸茶企合作。积极搭建两岸茶企交流合作平台,泰宁本地茶企与台湾地区茶企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展开全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行师徒制人才培育模式,不但传承了精湛的制茶工艺,还培养出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茶产业人才。
三是吸引台籍旅居创业就业人群。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推行场地免租2年的政策,吸引台籍人才来泰宁旅居和创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在泰宁发展。目前已有15家茶产业相关的台企落户梅口乡闽台茶旅融合小镇,为泰宁县的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种合作方式深度融合,助推样板县建设
一是闽台乡村共创。针对在地生活环境及人群需求,与当地学校师生及茶企共同创作,打造了友善的待学空间、具备社交多样性的大众茶馆、老少皆宜的茶宠乐园、“一片叶子”回忆走廊等特色项目。
二是闽台茶业共建。泰宁本地茶企以资源共享的方式与台湾地区茶技术人员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及拓展销售渠道,双方在茶叶种植、加工、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提升茶叶品质和附加值。
三是闽台文创共融。在集镇周边、茶产业园区及茶企内都布置了茶文化元素,同步开发属于茶香梅口的茶礼茶点等文创产品,创建特色茶叶品牌、举办茶文化节,营造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在泰宁样板县的创建中,首先政府引导是关键,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第二,人才交流是乡建乡创的核心要素,通过引进台湾地区的乡建乡创人才和技术,促进闽台交流。第三,坚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将乡创产业、茶产业、文旅产业有机结合。第四,群众参与是基础,充分听取群众的需求,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成为乡建乡创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推动者。
经过前期的不断探讨及一年的努力,团队因地制宜的修复改造、活化利用,泰宁样板县也创新发展出一套“3 乘 3”的乡创乡建做法模式,在留住乡村的风土与人文特征的基础上,加强了闽台现代化乡建乡创的连接,提升了本地村民的生活品质,从而形成一条符合泰宁自身特点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