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三明新闻  >> 正文

沙县发现清代“沙邑茶坊”石秤砣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三明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我淘到清代‘沙邑茶坊’石秤砣。”最近,沙县收藏家江剑飞又有新发现。

这个石秤砣重3.69千克,为葫芦形,顶部提环套有铁环,腹部四面刻着“沙邑茶坊”四个大字,为行楷字体。

石秤砣,古称“石权”,石秤砣耐腐蚀,经久耐用,是旧时官衙、大商家必备的石衡器。江剑飞淘到的这个石秤砣来自沙县琅口。

琅口是著名的茶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版《沙县志》载:“清同治初,茶市大兴,如富口、琅口、渔溪湾、管前、涌溪等乡茶庄林立。要以琅口为最盛,由同治而光绪,茶之出数有增无减。”据2017年出版的《沙县茶志》,清末,沙县是闽西北、闽中一带茶叶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仅琅口街市就有祥盛、同盛、金和丰、金和济等茶行13家。当时,除沙县地产茶叶,尤溪、大田、永安等闽中地区的茶叶大多运托琅口街市茶行交易。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岗街道水美土堡群和目前沙县最大古民居——虬江街道琅口茶丰峡村(大水湾)“孝子坊”陈氏大厝就是清代琅口茶商所建。

1983年,沙县琅口农家发现3个当年盛装茶叶的小木盒,分别有“白毛猴”“小丹桂”“水仙”,这些都是沙县出产的上等乌龙茶。

清代茶社模印板

2010年,沙县博物馆从古玩藏家手上征集到一枚出自琅口地区的清代茶社模印板。这枚印板用楠木高浮雕阳纹制作,整体扁凸条块状,通长37.5厘米,由印面、把手构成,印面刻有“和贵厂讫”“茶坪”“本厂监造”,均为楷书。这件文物是清代茶社用于印茶叶袋的印板。“茶坪”,以前属镇头(琅口),现属南霞。

清道光二年至光绪十八年(1822-1902年),沙县共有720余座茶园面积3万余亩,茶叶产量最高年份时接近2000吨。清同治元年(1862年),沙县乌龙茶开始出口,销量1万多箱,约150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沙县红边茶出口创最高纪录,达6万箱,计1200吨。

江剑飞说,清代石秤砣、茶社模印板,是当时沙县特别是琅口茶业兴盛的实证,对于研究沙县茶业历史很有价值。

来源:三明日报

相关新闻
卖房反被“零元购”!沙县公安破获一起合同诈骗案

本想出售房产 结果却只拿到首付款 尾款迟迟不到账 自己的房子还到了别人的名下 这样的事情 就发生在沙县居民王女士身上 2023年3月,王女士和丈夫决定出售自己位于沙县某小区的一套房屋,于是就通过中介发布了出售信息。因为这套房产的位置较为偏僻,发布后一直鲜有客户问津。直到一年多后的2024年5月,王女士接到了房产中介邓小姐的电话,有一名龚姓客户看中了王女士...

沙县推出竹产业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4日,三明市沙县区大洛镇举行竹产业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启动仪式。“有了这个平台,我们不愁没人帮忙砍竹子了。”大洛镇中洋村党支部书记鲍志英说。 竹产业是大洛镇的特色产业,全镇毛竹6.8万亩。由于缺乏劳动力,毛竹长在山上没人砍、少人运,下游竹加工企业苦苦等不来原材料等问题制约着当地竹产业的发展。 竹产业公共服务共享平台整合企业、农户闲散毛竹、砍伐队伍等...

沙县:打开微信找零工

从乡下进城帮忙带孙子的鲍女士,最近的生活有些不同。上午8点将孙子送去上学后,她径直来到沙县一家台球城,拿着水桶抹布,仔细擦拭场馆内各个设施,开始一天的保洁工作。“孙子上学后,我多了好些空闲时间,可总是闲不下来,多亏了零工市场,帮我找到活儿干。”她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沙县城区吸引来许多农村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形成较大的零工群体,鲍女...

两岸青年在“沙县小吃第一村”寻根追味

中新网三明5月6日电 敲肉馅、包扁肉、裹芋饺......5日,70余名两岸青年学子来到“沙县小吃第一村”——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俞邦村,一同体验传统沙县小吃制作技艺。 图为两岸青年一起包扁肉。黄艳摄   俞邦村位于沙县区夏茂镇北部,是沙县小吃发源地。早在20世纪90年代,俞邦村...

福建沙县:两岸青年“以食为媒”共叙情谊

中新网三明5月5日电 (黄艳 许琰)漫步东门古街、欣赏城市夜景、体验舌尖魅力……5月3日至6日,2024年沙县两岸小吃美食嘉年华“两岸一家 小吃溯源”海峡两岸青年系列活动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举行,来自台湾和三明的大学青年近70人参加活动。 活动期间,两岸青年见面会、青年音乐节、沙县特色小吃DIY、沙县地道街头美食展、戏曲表演等接连上演。活动邀请约40名台湾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