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篾的霞拔手艺人
●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永泰县霞拔乡是“手工艺之乡”,全乡辖11个行政村,人口约1.8万人,常年外出的近60%,村民们以打铁、打铜、铸锅、弹棉、裁缝、织篾、织蓑衣等手艺见长。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霞拔人到大田县谋生繁衍的后代有3000多人。“这种因背井离乡而形成异地族群的人文景观,成为闽地一道特别的风景。”永泰县文联主席、作家邵永裕慨叹道。
2022年2月,永泰县文联组织采风团,走访定居在大田县各地的原霞拔籍乡亲。今年12月,采风作品集《霞拔人在大田》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首次揭开了霞拔乡亲在大田创业、建设家园的故事,以及两地人民的特殊情缘。
徒步大田谋生路
“一百多年来,永泰县霞拔乡百姓前来大田谋生、创业很多。”2022年初,邵永裕联系时任大田县文联主席张知松,拟到大田采风。
“福州人在大田不到1万人,永泰人在大田不到五千人,其中霞拔人居多。”张知松回顾,这些霞拔人的祖辈为了谋生,不远数百里来到大田各地,靠手艺在大田扎下了根,不少人积攒了家业,赢得了人生。如今,从永泰迁到大田的霞拔人,户口、家业都在大田,亲友大多也是大田人。
永泰地处山区,“九山带水一分田”,霞拔乡地域狭窄,耕地更少,粮食严重短缺。
“在此情形下,霞拔人凭着手艺,依靠大田与霞拔长期形成的人员往来通道,走出大山,寻找适合自己的生路。”邵永裕说。
大田位于戴云山脉西侧,地形地貌与戴云山脉东部的永泰相似,境内到处是崇山峻岭,平原耕地奇缺。
那么,为什么霞拔人会在大田落脚扎根?
“大田是福建省主要矿产地和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有煤、石灰石、铁矿石、铜、铅、锌、钨、锰、硫和瓷土等42种,矿产种类、储量和价值居全省前列。”张知松认为,丰富的矿藏资源为锻造大量农具、器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手工艺人施展技艺提供了用武之地。
“霞拔乡上和村的范梅炎是两地交往的先行者之一,为霞拔乡亲来到大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邵永裕考察发现。
1921年,范梅炎带着年少的儿子范银宋,以挑货郎的身份养家糊口,他们和许多补锅、铸犁、打锡等匠人,挑着工具箱、行李担,告别父母、妻儿,离开家乡,跌跌撞撞地过尤溪、经德化,抵达大田。随后,霞拔村林氏、杜氏,福长村王氏,南坑、下园、后官村黄氏,南坪村章氏、仁里村陈氏、长中村邹氏等也来到大田,大田成为霞拔人谋生的首选之地。
这批外乡人到达大田后惊喜地发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才建县的大田,生产力相对落后,连最基本的犁、耙、铲、镰、锅等器具都无法就地打造。于是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迅速扩散,大田县18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都有霞拔人开的铁器铸造作坊。
谋生版“农村包围城市”
“霞拔人在大田,上演了一出‘农村包围城市’谋生版大戏。”邵永裕感慨。
霞拔的手艺人先在大田乡下立脚,挨家挨户揽活,然后寻找稳定的栖居点,开设店铺招揽生意。为了融入当地而不受排挤,人们尽可能与当地人结亲联姻,实现了站稳脚跟。接着,加快财富积累,一旦脱贫致富,首先到县城买地盖房,搭起炉灶开张营业,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华丽转身。
“我从霞拔到大田,在路上走了整整7天。”现定居在大田县城的林銮宝大爷回忆,霞拔距大田约300公里,在交通闭塞的年代靠徒步前行。当时,通往两地之间的县际古道,主要是经尤溪或从永春、德化过境两条路。
林銮宝1924年出生于霞拔村,12岁跟随父亲学打铁,14岁时跟父亲义弟王阿四到大田学做篾。到大田后,读了两年书,接着传承祖传打铁手艺,常年流转于乡村农家,后来在上京镇安家、娶妻、生子。因为挂念老家,1959年他回到霞拔,并当上霞拔乡农械厂第一任厂长。
“回霞拔3年,生意远不如大田。”林銮宝再次回到大田,把母亲、儿子都接到了上京。
范梅炎父子足迹遍布大田的山山水水。他们发现,在大田销售五金生意特别好,就在文江住下来,兜售此类生活生产用具。范银宋耿实厚道、吃苦耐劳,深得左邻右舍敬重,热心人帮忙牵线说媒,娶均溪镇温镇村的陈三妹为妻。夫妻俩齐心协力,小本生意越做越红火,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在当时大田最繁华的闹市东街口置办产业,买宅开店。
“我父亲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打铁社’,‘打铁社’里大多是霞拔人,这些人手艺好,口碑好,乡下农民进城买农具,指名道姓要买谁打造的锄头等。”在大田出生和长大的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退休干部范维生撰文称。
范维生的父亲范鸿端是个铜匠,读过私塾,落脚大田城关,娶妻生子,终老大田。范家住在县城南门街,解放初,范鸿端花了200块银圆,买了土改时黄姓地主分给长工佃户的右官房,安了家。
今年91岁的王自德大爷回忆,自己在6岁时,父亲王学元用工具担挑着他从霞拔到大田。
“在大田生活滋润的人,习惯了大田的水土滋养,便滋生了定居下来的念头。”王自德说,谋生的门路不断拓宽,谋生的人群不断增大,邻居、乡里、亲戚、朋友互帮互带,分批次陆续来到大田。如今,交通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从翻山越岭徒步抵达,到徒步、火车交替并行,再到高速公路、铁路自由选择,两地的路途时长由7天缩短到2天,再到2个多小时。
抱团取暖 根系霞拔
大田县城凤山东路有一条“霞拔街”,街道住的是霞拔人,讲的是霞拔话,做的是霞拔手艺……
走进街上的农具打铁店,50岁的店主林渊德正忙着敲打一把烧红的成形割刀。林渊德在街上自建房,临街底楼用来开店,上面做住宿套房。他育有一男两女,孩子们大学毕业后,都在厦门工作。
“小湖还有我们家的两栋房子,叔叔还住在小湖。”林渊德介绍,林家祖孙三代都在大田打铁谋生,祖父林友泉10多岁来到大田学打铁,父亲林木凑、叔叔林木清长期在石牌镇小湖村打铁。
如今,随着就业门路拓宽,“霞拔街”上有人改行把店面出租,有人为改善居住环境搬到更高档小区,留下的10多户人家从事着机械、电焊、补胎等生意。
“‘霞拔街’又称‘打铁一条街’。”大田作家章丽美在“霞拔人在大田”采风活动座谈会上了解到,1994年,林銮宝的次子林渊标在城乡接合部的下桥地段建了一座楼房,把家从上京搬到了县城。随后,20多户霞拔乡亲像蝶恋花一样从乡下跟进,大家操起老本行,利用临街店面开设各种店铺。
林渊标14岁时来大田投奔父亲,先在上京机械厂上班,后来自己创办水泥机械厂,并担任大田县鑫城水泥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总投资5亿多元,建成年产200万吨水泥的大型旋窑生产线,每年上交税收3000多万元。企业生产的“鑫城”“石凤”“金石凤”知名品牌产品,广泛运用在桥梁、机场、高速公路、住宅建筑等方面。
一个产业发展壮大,靠单打独斗显然不太可行,抱团取暖显得尤为迫切。
大田县城东街口范家,是霞拔人的联络点,也是补给站。20世纪40年代,范银宋在南门街租店面开办百货商店,赚了钱后买了一家店铺和住房。“霞拔乡亲找不到工作和住所,就寄居我们家,少则三五天,多则三五月。”范银宋的孙子、大田县公证处主任范功团介绍,祖父和祖母不但无偿给乡亲们提供食宿,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大家寻找出路。
大田县作家协会主席连占斗证实,当时在大田的许多霞拔人经范银宋介绍,在街上购买店面开打铁铺、理发店、小吃店,更早的“霞拔人一条街”于是形成。
“《霞拔人在大田》一书写谁?是写霞拔人吗?”张知松说,书中所叙说的故事,讲述的应当是大田人,是这些从永泰县霞拔乡迁来的大田人。“霞拔乡党委、政府和永泰县文联耗费心思来给大田人采写故事,那是因为家乡的亲友在呼唤,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要永远记住霞拔,子子孙孙都要记住自己源于霞拔、根系霞拔!”
霞拔人在大田,为大田带来先进的手工艺技术,促进了大田的发展。
(本文图片由永泰县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