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还能吃?8月4日至7日,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我市独辟蹊径,以“食在三明·非遗美食汇”为主题,精选三明各地有代表性的18项非遗技艺赴现场展示,让海峡两岸游客大开眼界,既饱口福,又饱眼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好当地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文化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努力,正逐步建立起有三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4项,其中小吃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等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吃过沙县小吃,但这些小吃的制作过程还是第一次见。”姚翠华来自台湾省台北市,是一名乱针绣技艺传承人。作为台湾客商,她参加过好几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但这次三明馆带来的非遗小吃成为她参展生涯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观众看得开心,师傅做得卖力。福建擂茶制作工艺传承人谢武秀与同事搭档,一个往擂钵里加料,一个握着2尺长的木质擂棒均匀研磨,用热水冲泡的擂茶清香可口,引得众人纷纷上前品尝。
正是有了谢武秀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付出,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有效保护。目前,我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6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
本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我市的非遗美食大受欢迎,各参展企业营业总额超过6万元,部分企业还与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此外,我市还在参展期间组织签约文旅康养、工艺美术等类型项目11个,签约金额7.42亿元。
(来源:三明日报 记者 朱丹宇 通讯员 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