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是三明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月。
从今年4月开始,三明公安部门发起17个警种部门参与的“钱袋子保卫战”,全力扭转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一个月来,全市电诈案件数量明显下降。记者走访反电信网络诈骗一线,带来一线的反诈故事。
以防为先 公安部门打响反电诈“人民战争”
反诈骗,重要的是提高全民反诈意识。
一件诈骗案,改变的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不少人贪图小利,把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随意借给他人,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其中,有一些人稀里糊涂地就留下了案底。
据市公安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三明的反诈工作纳入了平安建设考核、文明单位创建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县、乡、村建立“四级书记”抓反诈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市反诈联席办进行督导。社会面反诈宣传全面开展,利用媒体、标语、横幅、海报、广播、LED等宣传手段,将反诈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针对易受骗人群,进行点对点的精准宣防。公安部门还梳理归纳了《反诈宝典》,对各大类诈骗案件作分析、总结,解析受害人心路历程,提出防骗措施。
在三明的各县和乡镇,特色反诈宣防也有声有色地开展着:明溪、永安等地组建农村街道小喇叭;宁化组织临退休的老民警、巡特警进行反诈宣传;三元区联合社工组织举行反诈骗情景剧巡演,举办主题晚会宣传反诈;沙县区、泰宁、将乐、尤溪等地,推出了创建“四有”小区、超市“反诈萌语”、共享单车锁车反诈提示等灵活多样的反诈宣传方式。
今年以来,三明已向70余万潜在受害人开展预警宣防,成功预警3000余人次,累计挽回群众潜在财产损失约8000余万元。
警示一 已识破骗局还给骗子转账
明溪县城关的一居民在微信群里做“刷单”兼职,被诈骗19万元。其间,她意识到受骗了,并已报警,甚至与骗子对峙过,最后却与骗子谈判后,鬼使神差地又转了最后1万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拉该名群众进“刷单”群的,是久未联系的微信“好友”。
“‘刷单’本就是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明令禁止的行为。”负责此案的办案民警告诉记者,骗子可能以“朋友”的面目出现。“刷单”,其实是骗术的“画皮”,利用很多人以为“刷单”是种兼职的认知,行诈骗之实。这名群众在“熟人”带入群后,看着“群友”们纷纷在指定购物(骗子自制)APP上“刷单”,晒出返利截图,终于不再观望。
一开始,垫付500元,“商家”返600元,而后垫付1000元,返1200元。后来,群里放出两单垫付1万元,返1.2万元的任务,这名群众也去抢单。但这次就不顺利了。“客服”告诉她:“你操作失误,无法提现。”
“那怎么办?”这名群众问。“补一单3万元的,返6000元,到时候两单一起返给你。”“客服”回答。
此时,这名群众心里还是犹豫的,但“群友们”又纷纷晒出提现记录,于是,她又下单了。
在疑惑、痛惜、悔恨、侥幸、愤怒等情绪的纠结拉扯中,这名群众的转账金额越来越大。在意识到自己受骗后,这名群众却选择了继续相信骗子,“家人那里如何交代?如果不继续投钱,之前的就打了水漂。”
“骗子甚至和她讲起信誉,说你最后投1万元,之前的我保证还你。都被骗那么多了,受害人又选择相信骗子,再度被骗。”办案民警说。
警方提示:
先让受害人尝一点小甜头,再吞掉大额本金,并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人继续投资,这就是“刷单”的诈骗模式。
警示二 卡里没啥钱,照样被骗
有亲友对记者笑称:“我穷,怕啥骗子。”
这也许是许多人的心理——卡里没钱,拿什么转账给骗子?三元警方提供的一起案例很有警示意义。郑女士在家中接到自称为京东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她的京东白条违反国家利率限制,需要去关闭,否则将会影响她的征信。影响征信,触人心弦。而京东白条又是真实的借贷产品,骗子提及的额度等关键词,也属于产品选项。骗子玩的是真中掺假,扰乱视听。郑女士立刻按照要求下载“瞩目国际版”会议APP加入会议,又根据提示陆续完成了查看额度、提取额度、转账到“中转账户”等操作,只为完成信用认证。“客服”安慰她:“几笔钱稍后一并返还。”警方监控到异常,值班民警电话联系劝阻郑女士,20多通电话均被挂断。等到民警敲开郑女士的家门,她还坚称自己没有被骗。民警对其多次进行反诈预警提示及宣传,郑女士醒悟了,但已被诱骗借贷20万元。钱进了骗子腰包,债要郑女士来还,而其实郑女士的银行卡里不过2000余元。
警示三 “我绝对不会被骗”,受害人往往这样说
“我支持反诈宣传,但我绝对不会被骗。”这是群众普遍流露给反诈宣传民警的心态。看着宣传视频里演示的各类诈骗手段、真实案例,不少市民反映像是在看电视剧。有的人自信一笑,摆摆手:“这些都是骗骗素质较低的人。我不会信这些把戏。”真的是骗子专骗“傻子”?不见得。据公安机关对案件的综合研判,在征信类案件受害者中,公职人员、教师、大专本科毕业生等人群占了一定比例。而在一些案件中,甚至有的人已有觉察,仍抱着对方“玩玩”的心态,最后却逐渐入局。何况,大部分群众对诈骗伎俩其实不了解。比如,“刷单就是诈骗”,这样的宣传很多人见过、听过,但何为“刷单”?“刷单”及类似的“做任务”诈骗模式在许多类诈骗案件中体现,是一种不断翻新花样、改头换面的“基础套路”,不了解具体的诱骗原理,哪谈得上熟悉“刷单”诈骗?把骗子当作傻子,自己就可能成为那个“傻子”。反诈民警胡延洲介绍:“如今,诈骗分子已团伙化、集团化。他们有专门的大数据搜集、分析团队,骗术研发团队等等,分工明确,机制成熟。”据涉诈人员交代,团伙定期要开座谈会,交流诈骗心得。骗术紧跟热点,不断翻新,往往摸准了人的心性,以不易觉察的形式渗入经济社会生活。骗子远么?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套路千变万化:虚假征信类、刷单做任务类、虚假借贷类……可能还有你手机中伪装成移动官方信息的链接,似是而非的银行通知……
警方提示:
如有疑问或遇到问题,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联系核实账户情况,或者向警方求证,避免被诈骗分子蒙蔽。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