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区驱车一路向西,约10公里车程,显眼的“小蕉村”三个字便刻在路边的天然山石上。沿着大石边的小路下坡,不足百米,眼前一片开阔,青山环抱中的绿水似镜,葱郁的水杉间湖中亭隐约可见,与远山融成一幅画。如此风景,让来者不禁有《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既视感。
此处并非世外桃源,这里是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日前,在三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人民网福建频道共同推出的“乡村建设看三明”系列直播中,第一站走进的便是这个“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
原来的烂泥塘变成了农民公园,因湖水清澈,村民称之为“镜湖”。人民网 刘卿摄
何谓“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三明市推行“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中明确,打造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针对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的村落,做好休闲旅游文章,全力经营好美丽乡村,全力发展周末游、短途游、亲子游等新型业态,逐步形成一批乡村旅游打卡点。
小蕉村,如今就成了这样的“乡村旅游打卡点”。
“村子不大,总共78户人家,共367人。”三元区副区长田富远在直播中向网友介绍,2009年,小蕉村被重新设计规划,用“望闻问切开方子”的方式,因地制宜搞乡村建设。
田富远说,建什么样的新村,设计成什么样的格调,用什么样的方式建,是当时矛盾的焦点。于是,2009年,福建清华建筑设计院团队受邀到小蕉村,开展陪伴式服务,帮助设计乡村建设的长远规划。
晨曦暮霭,摇身一变,烂泥塘成了农民公园,木头房子成了三层小洋楼,菜地变花圃,老宅焕新颜,污水管网、煤气管网全部下地,17栋“联排别墅”整齐划一。俯瞰小蕉村全貌,白墙黛瓦在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村貌融融、乡韵悠悠。
61岁的老高就是新村一期改造的受益者。“毫不夸张,以前住的木头房子,外面大雨屋里小雨,2012年搬进现在的新房子,客厅宽敞了,还有漂亮的小院子。”自从住进新家,老高把自家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十几平米不大的地方花花草草一盆挨着一盆,俨然一个家庭版小花园。
直播时,老高正与邻里在自家小院喝茶闲聊。人民网 刘卿摄
可新村刚建成时,村民居住体验感却并不如此。“刚开始大家住得不习惯,乱堆乱放、乱丢乱倒的情况依然存在。”田富远说。
这怎么办?“三分建七分管”。
田富远介绍,首先就是定规矩,村民住进来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有什么不能有,规章制度先落实,然后就是“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党员、干部做先行者、示范户,通过教育带动,让文明新风、乡村治理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如今,村里已经实现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区、工具堆放区分离,每个季度的“最美庭院”评选也成了左邻右舍“比一比、攀一攀”的小目标。
直播期间,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喝茶、看直播,欢声笑语、邻里和谐。人民网 刘卿摄
村民们住得舒心,只是小蕉村设计规划的一部分。“留得住村民,留得下游客,这样的村落才是我们要真正打造的村落。”福建清华设计院副院长江山对小蕉村再熟悉不过了,最初他带设计团队来这儿住了整整两个月,从了解村民需求,到对每栋建筑进行测绘,形成整体规划,最后根据小蕉村“城郊乡村”的特点,将其定位为“微旅居”。
江山指着眼前的咖啡馆介绍,这栋房子原先只有居住功能,整体不够通透,于是我们参照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复,用修旧还旧的方式,把房子的结构构件暴露出来,充分体现建筑古朴的美感。
在小蕉,像这样保持原生态,并将古村落、古建筑活化利用的例子有很多。村子深处,原风貌的木质院门上刻了四个字“小蕉生活”,从门入可见,三五孩童在天井嬉闹,“藏匿”在丛树下的凉亭里大人们喝茶闲聊,再往里走,一整块活动区不仅搭设了舞台,还配有观众区,村民们熟称这儿“院子讲堂”,白天孩子们在这儿上课,晚上放电影,真正成了大家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村民邓雪梅退休后“想为村子做点事”,于是将适龄儿童组织起来穿汉服、教授三字经等传统文化,成了村里一景。人民网 刘卿摄
距离“小蕉生活”院子不远,一座二层的木构宅院,院墙没有一人高,墙上零星点缀了些釉色斑驳的瓷片。据了解,这是台湾建筑师蔡幸爵和他的乡建乡创团队生活工作的地方,吸引他们到小蕉的,正是村子周边分布着宋代至清代的古窑址,蔡幸爵团队希望“活化”小蕉古窑址文化,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
田富远介绍,小蕉村周边的15座古窑址发现并公开后,许多团队和学校慕名而来,而依托古窑址和陶文化,小蕉村还成立了陶艺教学实践基地,游客或学生都能在小蕉实地感受并体验陶文化。
小蕉村全貌。林文斌摄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
如今的小蕉,一步一景、一季一景,成了真正的网红打卡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6月,大约有6万人到村旅游,尤其是周末,每个周末客流量都超过2000人。”田富远说。
小蕉村党支部副书记练玉英说,在乡村建设上,小蕉村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活化利用老房子,二期新村建设如火如荼,“小蕉生活”品牌越擦越亮。
“小蕉生活”,不仅仅是小蕉村的生活,更是每一位赶路者放下行囊、歇歇脚的心灵驿站,因为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刘卿)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