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旅游发展红火的地方多是青山绿水环绕的偏僻乡村,有些甚至是过去产业发展方面的“空壳”村。观鸟旅游业的自然属性和分散性,决定其是一个“藏富于民”的业态
“观鸟旅游的前提是要有鸟供人们来欣赏,是把鸟群保护好。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日渐向好,促进了鸟类种群和数量的不断增长。”
观鸟旅游地的开发规划,要加强观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和观鸟线路的策划,处理好发展观鸟旅游与保护鸟类及鸟类栖息地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梅永存 彭张青
阳春三月,当一抹阳光掠过海拔900多米的灰炉山山巅,林间开始躁动,鸟鸣声此起彼伏。村民邢长春也跟着忙碌起来。
早上6时许,他徒步十多分钟山路,将携带的玉米粒一小撮一小撮地撒在石头、枯木桩和树干上。准备就绪后,邢长春几声哨响,20多只野生白鹇从密林不同方向涌出,或飞行或踱步奔向投食点,进食嬉戏。
今年50岁的邢长春是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村民,也是该村最早的“鸟导”。他“孵化”的生态观鸟点位于村子旁边的灰炉山山腰,一条小溪从山林前汩汩流过,空气清新、宁静怡人。为培育这个观鸟点,他前后花了近5年时间,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投食。
观鸟旅游,是一种用望远镜、照相机等光学工具,观察自然状态下野生鸟类的活动。体态华丽的野生白鹇,平均每天能为邢长春一家招来十多名观鸟游客,食宿和观鸟票为其带来不菲收入。
“全国现有固定观鸟点上千个,涌现越来越多观鸟协会等组织”,野生鸟类摄影网站鸟网创始人段文科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向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及民众收入增长,生态观鸟旅游业发展前景迷人。
福建省永安市清水畲族乡丰田村,白鹇在树上嬉戏(2020年3月25日摄) 梅永存摄/本刊
藏富于民的“绿水青山”产业
一群飘逸大方的白鹇不停地叼食着石块上的玉米粒,泉水从它们血红色的脚爪子旁汩汩流过,山谷中回响着溪流的低沉轰鸣声。
这处生态观鸟点位于丰田村的上山洋自然村,背景是宽10余米、落差达40多米的梯级天然瀑布。阵风吹来,瀑布喷散的小水珠如烟尘,弥漫于山林之中,给林木披上一层薄薄水纱,为这个观鸟点增添了一抹梦幻色彩。“这是我拍过的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观鸟点!”多次来到丰田村的福州鸟类摄影爱好者王乃珠在瀑布拍摄点告诉记者。
丰田村地处福建中部群山密林深处,森林面积超过5万亩,野生鸟类资源极为丰富,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鹇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随处可见。全村现有12个各具特色的生态观鸟点。丰田村村委会主任林恢笔介绍,每天自驾来村里拍鸟的观鸟爱好者约40人,人流带来了“财流”,催热了山村民宿、餐饮和农副产品销售。
不独丰田村。福建省明溪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候鸟停歇地和夏候鸟繁殖地,亦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区域,每年迁徙过境明溪县的候鸟有130多种,数量达百万只,是中国重要观鸟基地之一。明溪县近年来大力发展观鸟特色旅游业,引导农户打造民宿经济,走出一条“观鸟+森林康养”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之路,2019年观鸟旅游达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72万元。
明溪县夏阳乡旦上村海拔870米,是明溪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山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0%,小山村将观鸟旅游做成了远近闻名的“绿水青山”产业。
2017年,旦上村整合资源建成观鸟谷、生态观鸟走廊,同时成立观鸟旅游合作社,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并设有理事会、监事会,规范运作。村里当时的11家贫农户,是观鸟旅游合作社的首批“股民”。在合作社内,村委会占20%股份,村民通过投资、以工代劳等方式入股,占80%股份,村委会和村民按2:8比例分红。
观鸟合作社成立后,旦上村先后进行了两次分红,2018年每户一股分红200元,2019年每户一股增加至300元,剩余资金用作合作发展基金。“只要保护好我们村的青山绿水,外面的鸟飞来得会越来越多,山外来看鸟的人会给我们村带来更多收入,今后大家的分红会更多。”旦上村村委会副主任黄辉崇向该村村民展望了观鸟合作社的经营前景。截至目前,旦上村观鸟合作社有83户村民入股,设有4个生态观鸟点,并建有3幢旅游木屋和一个鸟友接待中心。
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仝川认为,观鸟旅游发展红火的地方多是青山绿水环绕的偏僻乡村,有些甚至是过去产业发展方面的“空壳”村。观鸟旅游业的自然属性和分散性,决定其是一个“藏富于民”的业态,这种业态给村民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目的地环境影响的副作用很小。
仝川说,乡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观鸟旅游业,既可满足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的需求,亦可助力边远乡村农户持续增收,是一条“让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乡村振兴的好途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观鸟旅游的前提是把鸟群保护好”
福建观鸟爱好者蔡卫和13年前退休后,逐渐喜欢上野外观鸟活动,足迹遍布中国20多个省份,前后拍摄近900个鸟种。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是他频繁光顾的地方,曾经一年往返此地30多次。由于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段,在此停歇的迁徙水鸟年均超5万只,有152个鸟种。
蔡卫和最为青睐的是重返此湿地的三种珍稀鸟类: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和黑脸琵鹭。其中,中华凤头燕鸥头部羽毛酷似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凤凰,曾从鸟类学家视野中消失63年,现全球存活量不到100只。因其踪迹莫测,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18年前,这种鸟类重现闽江口湿地。2020年5月,记者在此地曾一次目睹7只中华凤头燕鸥觅食嬉戏。
“观鸟旅游的前提是要有鸟供人们来欣赏,是把鸟群保护好。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日渐向好,促进了鸟类种群和数量的不断增长。”段文科说。
近年来,中国积极建立鸟类自然保护区,开展濒危鸟类拯救保护行动,加大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维护鸟类种群种源持续增长。目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纳入法律保护范围。
福建省近几年则陆续出台《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方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保护提升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多方位夯实湿地保护的制度基础,以严格的措施守护湿地保护生态红线,保护鸟类的家园。
2017年,明溪县率先在福建省颁布“鸟类禁捕令”,2018年开展候鸟保护专项行动。全县对鸟类栖息环境展开实时监测,并推广使用绿色农药和有机肥料,以保障鸟类栖息地的生态安全。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鸟类144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394种,全球8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有3条穿越中国境内。仝川认为,我国具备发展观鸟旅游业的雄厚自然资源,在生态环境向好、鸟类种群增长基础上,乡镇公路交通逐年畅通,可满足观鸟爱好者自驾需求,同样促进了观鸟旅游业的勃兴。
蔡卫和算了一笔账,喜欢摄影的观鸟爱好者通常会花钱购买照相机机身、摄影镜头、三脚架、电脑、摄影背包等器材,综合投入每人普遍超10万元人民币。仝川介绍说,野外观鸟活动最早兴起于经济较为发达的英国和北欧,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国内民间观鸟活动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鸟类爱好者发起。30年来,居民收入逐年稳定增长,更多鸟类爱好者具备了较好经济基础,各地观鸟组织应运而生,推动观鸟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以观鸟旅游闻名的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旦上村远景(2020年11月25日摄) 姜克红摄/本刊
促进观鸟旅游业健康前行
受访专家观察认为,中国观鸟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随其发展速度加快,也开始显现出某些弊端,主要体现在无序竞争、规划缺失、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需加以疏导。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丰田村近年来靠山吃山,与鸟为友,精心培育出十多个观鸟点,其中一些成为鸟类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影响力波及海内外。村内部分农户靠观鸟服务业步入致富之路。
丰田村一些观鸟点经营农户向记者反映,观鸟旅游带来的“财流”,引发了当地农户的连锁反应,外出打工和经商的部分村民返乡,竞相开办观鸟点,出现了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势头。比如,经营者们争相压价招揽观鸟爱好者,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观鸟服务整体质量。个别农户采用“隐形”破坏手段,阻挠别家观鸟点正常运营等。
记者调研发现,丰田村的情况不是个案,其他地区的观鸟旅游目的地类似现象时有发生。仝川教授建议,当前可考虑抓好四项工作维护观鸟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布局,合理有序开发。观鸟旅游地的开发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的中远期开发,恰当选择开发模式,加强观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和观鸟线路的策划,处理好发展观鸟旅游与保护鸟类及鸟类栖息地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是强化法制观念,规范观鸟旅游。可将观鸟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分,在国家层面制定观鸟行为规范和标准,建立观鸟旅游的监控和评估系统,严格规范观鸟旅游发展。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培育观鸟旅游市场。城市居民当前重返大自然的意愿愈发强烈,可开展广泛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育民众爱惜保护野生鸟类的意识,形成相关文化氛围。
四是加强观鸟旅游人才培训,打造高素质导游队伍。观鸟旅游是新生事物,可依托高校建立观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进行相关政策法规、观鸟旅游、环保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进入管理层,吸纳大学毕业生及高素质鸟类爱好者担任兼职鸟导,实施观鸟导游资格认证制度。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