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三明新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80后”客家女开擂茶馆:一缕乡愁一缕情【图】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80后”擂茶师李华正在制作客家擂茶。 李南轩 摄

“80后”擂茶师李华正在制作客家擂茶。 李南轩 摄

图为:白芍、茯苓、川穹、当归、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 李南轩 摄

制作好的客家擂茶。 李南轩 摄

李华正在品尝自己制作的客家擂茶。 李南轩 摄

擂茶师李华用勺子舀出制作好的客家擂茶。 李南轩 摄

“80后”擂茶师李华正在制作客家擂茶。 李南轩 摄

  (新春走基层)“80后”客家女开擂茶馆:一缕乡愁一缕情

  “喝擂茶,人一定要多。”福建三明市泰宁县福堂巷中,擂棍在擂钵中研磨草药的声音回响不绝,“80后”客家女李华一边手持擂棍制作擂茶,一边给食客细细讲解客家擂茶。

  作为客家人从中原向南方迁徙中留下的宝贵财富,擂茶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据史料记载,擂茶早在宋代就流行于中原地区。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味,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之传承。

  “走东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一如民谣所唱,在福建三明、龙岩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热情好客的客家人素以擂茶待客,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在泰宁,擂茶已有千年的传统。

  客家人制擂茶,以妇女见长。李华就是泰宁县城里的一个擂茶师,经营着“尚品苑”擂茶馆。

  擂茶馆里,白芍、茯苓、川穹、当归、茶叶、芝麻等原料放入擂钵内,李华紧握擂棍开始研磨。擂棍沿擂钵内壁顺着沟纹走向有规律地旋磨,间或擂击,不一会儿各种原料就磨成了粉状。随后,李华往擂钵里加水,继续研磨,瞬间药香、茶香、芝麻香四溢,擂愈久香愈浓。一钵清爽可口的擂茶就这样制成了。

  “可以放入高汤冲调,也可以放入生茶油。”李华笑着说道,经过擂的过程,茶油就会变熟。荤茶的味道是咸的,那种淡淡的咸味,多喝几碗也不用怕被齁到。

  李华出生于泰宁县大龙乡,那里居住着的多是客家人。她回忆道,小时候,家里逢喜事,或是家里有尊贵的客人到访,或是产妇催奶,才能喝到擂茶。“从小就喜欢喝擂茶,奶奶和妈妈做擂茶的时候,我就在一边看着,后来,自然而然就会做了。”

  随着年龄增长,她从乡下到了县城打工。“那一碗擂茶,是我心里面一直记挂着的。”李华说,擂茶的配料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每个制作擂茶的人不一样,味道也会有所不同。

  一直想着那碗擂茶的味道,李华开始筹划开擂茶馆。李华告诉记者,那时候,泰宁县城的擂茶馆很少;在旅游景点开擂茶馆,是自己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2015年,李华在福堂巷找到一座有着两三百年历史的老宅子,被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深深吸引。“这里和擂茶很相配。”她的擂茶馆也就在这座老宅里扎根了下来。

  在泰宁县文体和旅游局副局长黄小荣看来,泰宁擂茶采用的原料有茶叶、花生、芝麻、陈皮、菖蒲、金银花、甘草等,冲泡出来的擂茶汤色洁白,味道清香,既保持了传统擂茶的制茶工艺与保健功能,又摒弃了民间擂茶的苦涩或油腻。

  在泰宁古城,喝一碗擂茶,听一段梅林戏,别有一番情趣。福堂巷内,尚书第成为海内外游客来到泰宁必去的景点之一,李华的擂茶馆也受到游客的青睐。

  去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李华措手不及。直到去年4月后,李华的擂茶馆才开始营业,“受疫情影响,游客减少了很多,营业额与往年相比也有所减少。”

  如今,春节将至,李华盼着疫情早点过去,更多外地游客来泰宁旅游。“我也想把擂茶改良一下,适合各类人的口味,让更多人喝上一碗泰宁擂茶。” (叶秋云)

来源:中国新闻

相关新闻
新春走基层·留厦过年:坚守,为了远航

台海网1月30日讯 据厦视新闻报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逆势增长,完成1140.53万标箱。这得益于厦门一流的营商环境,也离不开港口人的辛勤付出。集装箱船舶代理就是其中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在保障船舶安全生产和顺利进出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岗位。1月29日的《新春走基层·留厦过年》,我们带您认识一位普通的船舶代理,...

“垃圾地”变身菜园子 福州社区居民共造“田园梦”

“我家小院”可食花园。 彭莉芳 摄   (新春走基层)“垃圾地”变身菜园子 福州社区居民共造“田园梦”   中新网福州1月29日电 在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新秀社区的“我家小院”内,退休多年的黄泽仁耕耘着他心中的“田园梦”。他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翻土时和“菜友”们扯...

老小区添了高颜值(新春走基层)

凌晨5点半,洗漱罢,提起录音机,拿上舞扇、八角巾,坐30分钟公交车,来到济南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西区社区晨练——6年来,80岁的关玉琴老人,几乎每天如此。   6年前,为照顾子女,关玉琴搬离这里。“人搬走了,心挪不走。”关玉琴6年来坚持带领一支15人的队伍跳舞晨练,有时还排练节目,或者参与社区巡逻,“感觉越忙越年轻!”   天桥区棚户区多、旧村多、...

就地过年,年货市场年味咋样?——新华社记者为你打前站

又一年新春将至。自1月25日起,新华社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陆续推出来自新春一线的报道。这一次,我们将记录你特殊之春的特殊经历,品尝你新春餐桌上的别样“年味”,聆听你对新一年许下的虔诚心愿……我们与你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过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

“客家庄园”闽西培田村:古村活了,日子好了

培田村有“客家庄园”“民间故宫”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约7万平方米的客家古建筑群轻诉着培田古民居800余年的历史。 张斌 摄   中新网福建连城10月29日电 “接待的旅游、研学团队越来越多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的培田古村落景区内,导游吴开梅带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