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三明新闻  >> 正文

福建木雕匠人郑祥燮:学雕刻要“入戏”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木雕匠人郑祥燮正在创作。 林跃 摄

  中新网三明6月13日电 (吴联参 范可杰 叶秋云)木花柱、木知了……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木雕匠人郑祥燮的手下,木头雕成的植物、动物都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日前,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闽中戏曲文化园举办大田县首届非遗手工大赛,当地能工巧匠亮出棕衣编织、建筑雕刻、糕点艺术拼字等民间技艺,郑祥燮也在其中。

  郑祥燮今年四十出头,他沉稳、质朴、略显憨厚,手上厚厚的手茧和刀疤,那是他20多年来学艺的见证。受当木匠的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木工活感兴趣,时常去摆弄父亲的工具鼓捣些小玩意儿,初中没毕业就给父亲打下手,跟着学手艺。

木雕匠人郑祥燮正在创作。 林跃 摄

  “初学木雕,有些吃不下苦,很费手,手指经常被刻刀划破,一度也动摇过,但出于对木雕工艺的真心喜爱,我还是努力挤出时间练习,咬牙坚持了下来。”郑祥燮说。

  迷上木雕后,他抓住一切机会提高雕刻技艺。他不会读书,却在木工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受老一代木匠严谨精神的影响,他的木雕手艺突飞猛进。

  从磨刀、构图到简单的雕花鸟,再到工艺复杂的木雕像……渐渐地,他磨练出了一位木雕人耐心、刻苦、肯钻研的良好素质,成为大田县首屈一指的木雕匠人,经常被文物单位请去为古建筑物修补窗花及木雕。省、市文博专家对他木雕技艺的评价是:“雕梁雕出双凤舞,画栋画出六龙飞。”

  在创作之余,郑祥燮深感雕刻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郑祥燮说,过去会木雕技艺的工匠很多,现在由于电子雕刻的冲击,愿意做手工木雕的艺人越来越少,快捷简便的电子雕刻逐渐替代手工木雕成了主流,他希望能把“手工雕刻”这份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木雕匠人郑祥燮正在创作。 林跃 摄

  “手工雕刻在细节上更加传神,也更能体现出匠心。”郑祥燮介绍说,手工木雕要经过设计、构图、雕刻、抛光等工序,其中雕刻最考验匠人的手艺,运刀、雕刻的凹槽深度、宽窄,都大有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使作品的韵味得以体现。

  “只要有人肯学、只要我懂,我愿意免费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让木雕传承、发展下去。”郑祥燮说。他的第一个徒弟刘荣新是德化人,一次在永安给人修复古宅时,刘荣新跟着另外一个木匠做一些木工粗话,看到郑祥燮精美的木雕,他被深深地吸引了,立即要拜师,郑祥燮看他心灵手巧,又勤快,当场收他为徒。

  “与师父日常的接触中,他不仅注重技巧技能方面的训练,更告诫我们做活先要学会做人,要正直、善良,而且还要学会节俭。”三年来,在郑祥燮精心指导下,刘荣新的木雕技艺逐步提高,基本能单独完成。

  “要有好的‘雕功’就要不怕苦,不断学习,白天学技术,晚上学文化。”郑祥燮有着自己的收徒观,他和初学的学徒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跟我学好雕刻,首先要学好‘雕’自己,先把自己摆正,学习雕刻就是要进入雕刻的角色、要入戏。”

  为更好地传授技艺帮带徒弟,修复古建传承非遗,他在大田县文化产业园租下两间门店,并用自己的木雕技艺装修成工作室。现在已有50名徒弟跟着他学习绘画、木雕、木工等技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木雕匠人的培养,至少需要三五年的光景,现在已经鲜少有人愿守着这三尺方案,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镌刻进自己的一生了。”课间休息时,郑祥燮对记者感叹,做雕刻要静心、耐心、恒心合一,而且要耐得住寂寞,寻找有恒心和毅力者的年轻人,让木雕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成了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完)

【编辑:周驰】

相关新闻
看非遗展演 品文物古韵

6月13日,演员在辽宁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义县奉国寺进行评剧非遗展演。   当日,在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举办的辽宁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中,游客现场观看非遗展演,近距离感受有着千年历史的奉国寺里文物的魅力。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6月13日,游客...

今晚七点半,古城北广场“逗阵行” 发现“花样漳州”

今晚七点半,漳州古城北广场“逗阵行” “花样漳州 美不胜收”迎世遗大会·百处佳景任你游活动启动   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今天19:30,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携手闽南日报全媒体矩阵、漳州市艺术馆、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枦中心,于漳州古城北广场举办“花样漳州美不胜收”迎世遗大会·...

这里!福建人的骄傲!【组图】

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今天,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自2006年以来,文化部连续11年举办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对于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6年9月,国务院决定把“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