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车间”让爱回家
家就在工厂,工厂就是家,孩子、父母在身边,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心里踏实。这样的生活,就是返乡人员柯建平想要的。
今年39岁的柯建平,来自建宁县伊家乡。10多年前,柯建平加入外出务工的队伍。他在泉州鞋厂,做过工人,也做过管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家人租在一小间房子里。一年又一年,在外的漂泊感始终困扰着他,尤其是家里遇上急事他回不去,心里难受。再加上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年纪也越来越大,他回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2016年,柯建平决定把外面的资源和技术带回老家建宁,在家里继续做鞋子的代加工,同时兼顾家庭。
当年年底,柯建平在家乡建宁创办了万通鞋厂,为很多像他们一样,有家庭要照顾,又要谋生计的宝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厂里的女工人把这个厂叫作“妈妈车间”。
返乡人员马青是“妈妈车间”中的一员。
“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就来厂里上班。”马青说,每天早上,一般7点半就能到厂里,中午回家一下也很早过来,除了在家就是在厂里,两点一线,很有规律。孩子们放完学就会到厂里做作业,自己还能顺便监督一下。
马青告诉我们,她每天做工的时间超过了10小时,有时候还会把活带回家干,在把家庭照顾好的同时,她已经成为厂里的骨干,平均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进账,多的时候还能达到5000元一个月。
“周末,这里就是一个临时课堂,10多个孩子在厂里做作业,妈妈们边做工边监督,非常热闹。”柯建平介绍说,现在厂里有30多个工人,基本上都是“宝妈”,厂里用工灵活,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很多女工周末为了多挣点钱,也会带孩子过来厂里做作业。
在建宁县,告别异地打工生涯,选择返乡创业就业的还有很多人。
和柯建平一样,溪口镇高圳村返乡创业青年蔡文强,大学毕业后在电脑公司上过班,干过医药销售员,开过食杂店,还在淘宝上卖过童鞋,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蔡文强说,在外创业,父母孤单留守,他的心总是空落落的,找不到归宿感。
2017年,蔡文强带着原有的资源返乡创业。“当时,老婆怀孕了,外面照顾孩子不方便。”说起把公司带回家乡的事,蔡文强十分感慨。
文强服饰的生产车间,招收的大多是要工作带娃的妈妈。
“在这里做事是计件的,有事可以先走,方便照顾孩子。”32岁的返乡妈妈柯桂金说,自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9岁,小儿子才两周。前些年,柯桂金在泉州的服装厂上班,做事的时候总想着孩子。现在家门口就挣钱,还能带娃。
“早晚可以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厂里吃饭,很方便。”一旁的“宝妈”肖荣娇接过话茬。
在文强服饰厂,有的缝纫机旁边会放在几本课本、作业本。“放学了,很多妈妈们会让孩子们在自己身边完成作业,她们可以边做事边辅导他们功课。”蔡文强说,现在厂里的工人家里有啥事,走回去也就十来分钟,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干活时心里也踏实。
为了更好地帮助返乡人员将爱带回家,近年来,建宁县工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妇联等部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返乡人员,创造条件,吸引农民返乡,留下来,富起来。
据了解,建宁县开办的“妈妈车间”“妈妈工厂”等微小企业已有60多家。
采访感言>>>
对于农民工来说,背井离乡,在外打拼,夫妻、孩子、父母天各一方,虽挣钱但难替代亲情的失落。
连日来,记者走进建宁县企业生产车间,采访返乡农民工,尤其在与其中的一些返乡女性农民工聊天时发现,她们返乡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可以挣钱,还能照顾家庭,她们觉得很温暖,很幸福。
建宁县的“妈妈车间”让一些幸运的母亲不必再忍受分离的痛苦。“在泉州那边做类似的工作,每天收入可达200元,在建宁,每天只有100元至150元。在家里虽然挣不了外面那么多钱,但有归属感,而且消费更低。”妈妈们希望政府能在物流、招工等问题上多出些政策,从而扩大工厂的规模,为更多的妈妈提供就业机会,免除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建宁县2017—2018学年,全县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1074人,比上一年度的1162人,有所下降。随着“妈妈车间”的开办,越来越多妈妈们返乡就业,留守儿童数量还会将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