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人在进行拨轨改线作业。
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提到鹰厦铁路,那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老铁路之一。对沙县人而言,更意义非凡——它横穿县城中心而过,将城区一分为二。而承载光荣使命的沙县站,60年来,成为沙县绝对的地标和全城人的骄傲。
今年54岁的成进福是原沙县站站长,他的父亲是沙县站第一批铁路人,打小,他就听父亲讲鹰厦铁路和沙县站的历史。
1952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按国防工程项目提前修建鹰厦铁路。1955年2月21日,王震将军率领13万铁道兵主力部队和江西、福建青年筑路队,仅用22个月就将铁路从江西鹰潭铺到了福建厦门。
当时设备简陋,物质匮乏,职工们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干饭就咸菜,喝的是山涧水,终日与深山密林相邻,与钢轨汽笛相伴。
1958年1月1日,鹰厦铁路穿越闽山赣水,正式运营。从此,不仅终结了福建没有铁路通外省的历史,而且对改善我国东南沿海战略态势起到了巨大作用。
鹰厦铁路由南昌铁路管理局接管,沙县站属于永安车务段管辖。
“以前沙县站很小,也很简陋,站房是木头瓦片房,候车室里只有几条木头长凳。候车室前的小广场是一片泥巴地,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在铁路边长大的成进福回忆说。
火车进站要看信号,过去用臂板信号机。木头做的臂板长约一米,宽25厘米,尾部两个圆形的外表示镜,装有红绿两色玻璃。白天,火车司机根据臂板的不同位置判断,水平为停止,倾斜为通行;夜间或视线不清时根据不同颜色的灯光判断,红灯为停止,绿灯为通行。
为了让司机看清,工作人员在外表示镜上挂上三盏煤油灯,通过旋转臂板,将不同的颜色的玻璃对准煤油灯,借灯的亮光把对应的颜色反射出来。遇到刮风下雨,煤油灯灭了,信号工人就要登高爬梯把煤油灯点亮。
原沙县站调度员陈家荣一家三代都是铁路人,父亲陈学龙曾在沙县站当党支部书记,儿子如今是向莆铁路三明北站的业务骨干。每一年春运,陈家荣都印象深刻:“以前火车票一票难求,候车室里人头攒动。高峰期,一天经停的客货列车有70多趟,车皮也是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