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莆田新闻  >> 正文

福建莆田:一颗非遗红团里的浓浓年味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春节长假里,福建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张灯结彩,一派节日喜庆氛围。一家挂着“莆田红团”匾额的小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不少市民游客正在等着购买一屉屉现做的红团。

  图为莆田红团及其制作模具。蔡昊 摄

  记者看到,制作师傅将提前加入甜菜汁的糯米面团撮出一小块,用手捏成薄饼状,摊成了一张红团皮。放入糯米馅、绿豆馅等团成球状,用木质的模具印成上拱下平的红团,一个个印有“福禄寿喜财”或“庆丰收”等喜庆图样的红团便制作好了。用洗净的山姜叶子垫底,大火蒸煮约20分钟后,打开蒸笼,一阵水雾腾起,香糯味美的红团便呈现在眼前。

  莆田红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煌歆说:“莆田红团制作技艺始于唐代,传承千年。红团是莆田吉祥喜庆好物,逢年过节、各种重大喜庆活动都必不可少。过去每家每户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两天制作红团,象征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莆田红团制作技艺202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借着“非遗”的“东风”,莆田红团正在逐步成为莆田标志性伴手礼之一,这一粒象征团圆美满的小甜点正在不断焕发新生机。

  陈煌歆介绍说,经过改良,除了传统口味外,如今莆田红团有了“即食版”,在传统的糯米皮里加了一层雪媚娘的冰皮,并且把甜度降低,更符合现代人饮食需求。记者看到,即食包装的红团可以外带、邮寄,让更多人能够体验“舌尖上的莆田年味”。据介绍,仅这家莆田红团非遗体验店去年春节每天就能卖出近7000个红团,收入1.3万元以上。

  位于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莆田红团制作物件展示区。新华社记者陈弘毅 摄

  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由于纯手工制作的红团工艺较为繁琐,不少人已不愿再做红团。如何让这一非遗年俗及其背后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现场体验和研学成为一个重要载体。

  在政府部门支持下,陈煌歆去年办起了“莆田红团传习所”,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定期举行研学,目前已经办了20多次,每次平均有上百名中小学生参加。现场不仅提供原料,让学生体验手工制作红团的过程,成品还可以当场蒸熟,让“小作者”们带回家里品尝,体验感十足。陈煌歆和非遗志愿者们则在现场讲解莆田红团背后独特的年俗故事。他认为,有了制作体验后,便增加了对非遗美食的直观认识,这是书本无法带来的体验感。(新华社记者陈弘毅

相关新闻
闽韵蛇年 非遗闹春

“妈妈,妈妈,刚才那个小姐姐说这个东西叫作tān chī,它很贪吃吗?”乙巳蛇年第一天,福州西湖畔福建博物院13号厅,一名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玻璃展柜里的一件S形文物不肯离开。 “这个呀,叫pán chī,不是tān chī。”妈妈一边查手机,一边认真地教着小女孩,“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蛇向龙过渡时期的产物。我们古代的福建人是非常崇拜蛇的,认为蛇...

今年首批泉州“非遗”木雕产品出海

泉州海关关员对“非遗”木雕产品进行查验 千年雕艺,海丝情缘。近日,在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村,经泉州海关监管,晋江市艺达木雕美术有限公司的1批龙柱、龙头等767件庙宇木雕产品,通过海运出口泰国,这也是2025年首批泉州“非遗”木雕产品出海。 “近年来我们的‘非遗’潘山庙宇木雕在东南亚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在去年出口一百万美元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出口值将翻一番。...

新春走基层丨一曲传唱400年的宛梆戏【组图】

  1月21日,在河南省邓州市十林镇大池村,宛梆剧团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1月21日天将破晓,一辆载着三四十名宛梆演员的大巴和道具车一前一后,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出发,沿湍河一路向南,向隔壁邓州市十林镇大池村疾驰。   已有近400年历史的宛梆,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追寻“年味”的变与不变:这个春节,你怎么过?

  每到年关将至,人们总是津津乐道春节的变与不变:有人怀念过往,回忆儿时年味;有人满怀憧憬,畅谈过年计划。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还原记忆中“年”的样子。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

【网络中国节·春节】飞进世遗泉州|看非遗快闪,过“非遗中国年”

台海网1月24日讯(通讯员 黄晓静 海峡导报记者 王福敬) 今日中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运非遗快闪在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国内、国际(地区)候机楼内“闪现”,为忙碌的机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暖与欢乐,向广大旅客展示了“世遗泉州”的非凡魅力与“非遗中国年”的独特风情。 欢快喜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