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由印尼雅加达兴安会馆组织的40位华裔青少年来到莆田湄洲岛,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莆田营)活动,零距离接触妈祖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迎着朝阳,伴着海风,营员们抵达此次湄洲岛之行的第一站--天妃故里遗址公园。这是一处融妈祖文化、自然景观、园林艺术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园内建有大牌坊、妈祖源流博物馆、平安塔、盼归亭、妈祖故居、妈祖书院、妈祖信俗传习馆等建筑,全面展示了海上和平女神妈祖从人到神的历程,以及妈祖文化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特色。
在妈祖故居,营员们体验了湄洲女头饰、服饰和“捏海”供品制作,这些非遗项目均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妈祖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见证。“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寄平安”,湄洲女发饰和服饰据说是妈祖在生前创立的,寓意一帆风顺、平安吉祥;“捏海”通过使用面粉、糯米粉等材料,手工捏制出各种栩栩如生的海鲜形态供品,用以祭祀妈祖。
“发髻的每一个细节都对应着船的不同部分:发髻是帆,发卡是桨,头顶的盘发是舵,束发的头绳是缆,两边的银钗是锚……”在认真聆听工作人员关于湄洲女发髻的介绍后,营员关秀梅跃跃欲试,也想学习梳制湄洲女头饰,她感叹道:“湄洲女的发型别具一格,不仅有趣,而且非常美观!”
海星、带鱼、螃蟹……栩栩如生的面塑海鲜,乍看之下竟可以假乱真,营员关焯水对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的“捏海”供品印象深刻。“‘捏海’老师说,古代先民以面塑海鲜宴为供品,为的是让海洋生物得以繁衍生息。”在关焯水看来,小小的妈祖供品蕴含着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智慧与包容,浓缩了感恩海洋、敬畏海洋的朴素理念。
作为公园主体建筑之一,妈祖源流博物馆内保存着诸多与妈祖文化相关的重要文物,是抢救、保护妈祖信俗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身着湄洲女传统服饰讲解员的带领下,营员们徜徉在这座人文艺术殿堂中,深入探索妈祖故里的文化根源,了解妈祖文化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切身感受妈祖文化内涵。
中国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妈祖庙宇众多,始建于宋初的湄洲妈祖祖庙则是全球首座纪念妈祖的庙宇,开始仅“落落数椽”,后经历代修建扩建,日臻雄伟。“从山门到升天楼有323级石阶,从升天楼至妈祖石像有99级石阶,分别代表妈祖诞辰日和升天日之意。”当天,营员们登顶祖庙山,整片殿宇尽收眼底,殿阁纵横、气势恢宏,构成一幅海天壮阔的山水画卷。
“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我们这次最期望来的地方。”夏令营负责人介绍,这些印尼华裔青少年大都接受过华文教育,加上来自华人家庭的文化熏陶,因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和妈祖信仰也有所了解。希望此次夏令营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印文化融合,增强莆籍海外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国和家乡的感情认同,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印尼是莆田海外乡亲聚居地。雅加达兴安会馆成立于1940年7月,历史悠久,该会与家乡莆田联系密切,在团结乡亲、促进中国和印尼友好往来、促进侨居国和家乡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2010年,雅加达兴安会馆成功主办了第五届世界兴安同乡恳亲大会、第五届莆商大会。(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周建国)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