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莆田新闻  >> 正文

耕海牧渔,“海上粮仓”种出新成果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藻、虾、贝、鱼、参……在福建广阔的海域上,“藏粮于海”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借助海洋科研力量,“海上粮仓”变得更加殷实,更多水产品被摆上百姓餐桌。

  走进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中华蛸育苗基地,在数个长方形的水泥池里,中华蛸挥舞着八只长而有力的触手在水中舞动,时而变换身体颜色,与环境融为一体。

  这是在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中华蛸育苗基地拍摄的中华蛸(2024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中华蛸,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八爪鱼,富含高蛋白和微量元素,具有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食物转化率高和产卵量大等优点,是极具潜力的水产养殖品种。”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友芳介绍。

  长期以来,尽管经过数代人的研究试验,但人工培育的中华蛸苗种仅存在于实验室,并未达到生产性规模,是业内公认的技术难题。因此,渔民只能从海区里捕捉野生中华蛸供应市场需求,造成渔业资源急剧减少。

  人工培育中华蛸苗种,最难的在于饲料。2015年元旦伊始,朱友芳开始了第一批中华蛸苗种的育种和孵化,但5天之后全部死亡。历经四年实验发现,问题出现在饲料上。“中华蛸苗种的饲料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同时间阶段的苗种要喂养不同的饲料。”朱友芳说。

  随着幼体人工饲料的投入使用,2021年4月,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科学研究所进行中华蛸人工育苗及养殖中试,共育出中华蛸附底幼蛸114500只。在这过程中,试验团队选育了长得快、抗病能力强、耐高温的中华蛸苗种。“到了夏季,福建海域水温升高,中华蛸的生长水温不能超过28℃,所以我们选育了耐高温品种。”朱友芳说。

  从去年6月中旬开始,朱友芳培育的中华蛸仅用半年,平均体重就达到1公斤以上,最重的达到4公斤。“幼体由浮游期向底栖转变过程成活率为80.3%,接下来,我们与企业牵头进行三方合作,推广新品种大规模养殖,促进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升级,让更多渔民受益。”朱友芳说。

  深耕碧海,渔歌高唱。莆田市唯一的三倍体牡蛎育苗基地也取得了三倍体牡蛎育苗突破,计划今年开始大规模养殖。“牡蛎,也称生蚝,分为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其中三倍体牡蛎由二倍体牡蛎和四倍体牡蛎杂交而来,肉质最为肥美。”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骆文树说。

  渔民在莆田市海域投放三倍体牡蛎(2023年3月3日摄)。新华社发

  目前,三倍体牡蛎在我国北方养殖较为成熟,但南北海域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三倍体牡蛎苗种在南方海域养殖技术薄弱,品质不稳定,所以急需一种适合南方养殖的三倍体牡蛎。

  为此,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中国海洋大学提供培育了8年的四倍体品种牡蛎,并与福建本地的二倍体牡蛎进行杂交,经过数代的选育,培育出三倍体牡蛎新品种,且成活率比之前提升了接近30%。“如今,我们实现了年培育三倍体牡蛎苗1万亩,企业有2000多亩的牡蛎养殖区,年产牡蛎可达6千吨。”骆文树说。

  养殖品种不断“上新”,“海上粮仓”正不断丰富百姓饭碗。截至目前,莆田市已鉴定的鱼、虾、蟹、贝类769种,形成鲍鱼、花蛤、牡蛎、海参、海带、龙须菜、对虾等多条优势水产品产业带。(记者 周义)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创意海报丨“山海福建”的大食物观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长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 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种类少、产量低 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 如今 福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肉、蛋、禽、奶、鱼、果、菌、茶…...

吃饭这件事,还是福建人懂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对吃饭这件事 不是一般的讲究和执着 “你吃了吗?” 也早就成为雷打不动的 问候开场白 但福建号称 “八山一水一分田 ”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全国平均水平的1/4 怎么让大家都吃好饭? 习近平同志 在福建工作期间 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观 鼓励福建立足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 问:什么是大食物观? 简单来说,就是要构建多元化食物...

微视频|丰富食物“资源库” 唱好农业“山海经”

粮食问题,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   走进今日八闽大地,平野上稻浪千重,山林中茶果飘香,大海上渔排纵横……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国家发展大计,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是观念的变革、空间的拓展、资源的挖掘,更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动实践。   放眼未来,践行大食物观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编辑:房宽   记...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念好农业“山海经”——福建省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成效调查

福建省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种类较少、产量低,丰富的山海资源未有效利用,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而今,福建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有山珍也有海味,“福”字产品从“深闺”走向南北餐桌。 福建的巨变源自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探索践行大食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