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城村海域 (资料图片)
吉城村南宫海滩停满船只。 本报记者 林爱玲 摄
吉城村海上龙舟赛 李翔 摄
南城村金鸡庙建筑群 (资料图片)
台海网10月1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金秋时节,湄洲湾畔东吴港区附近,吉城村1000多平方米的海域,轻风如奏。明黄色的黄花鱼养殖网箱,整齐划一地分布在湛蓝宽阔的海面上,蓝色的环保塑胶浮球下一挂挂的牡蛎正进入生长期,海带养殖户们渐次入海下苗……
这片海域,就是古代吉了港所在地。吉了港,古称鸡了港、鸡了城。千百年前这里是海防要塞,商船往来频繁、人丁兴盛;如今这里化身海洋牧场,渔民“躬耕”万顷碧波、“放牧”蔚蓝家园,托举着港区渔村的振兴梦。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一跃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与之相去39海里的莆田,自古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凭借着优良的港湾条件以及与泉州一衣带水的海洋经济圈地缘关系,亦成就了丝路扬帆、商贾辐辏的繁华盛景。
背倚群山、拥江抱海的莆田,绵延着400多公里海岸线,被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环绕,散落在各港湾的白湖、宁海、迎仙、通应、端明、平海、冲沁、浮曦、吉了、小屿、太平等古港口,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过往商舶蕃客的重要贸易港口。其中,吉了港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引人注目。
“一日到吉了,三日讲未了”这句至今在莆田流传的俚语,讲的正是莆田昔日的吉了港商贸往来频繁,新事物层出不穷,一天的所见所闻多到三天都讲不完。作为曾与台湾鹿港相提并论的古港,在今日的莆田东埔镇吉城村依然能从古海岸、古寨城墙遗址中探寻到过往繁盛而喧嚣的海丝踪影。
闽市辐辏,海贸兴盛
“眼前这片海域就是古代吉了港的一部分。”站在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埔镇吉城村南宫沙滩上,村民林仕民向记者介绍这片海湾的前世今生。吉了港位于北岸经开区左海岸华胥山麓临海的东西两澳,宋代称吉蓼。吉了港开埠于宋熙宁四年(1071年),初名“系蓼寨”,据传是因吉蓼海岸长满蓼蓝、水蓼等野生植物,商舟渔船停泊于此,船工多系缆绳于蓼草头之上,故此地亦有“系蓼”之称。
城因港兴,吉了港毗邻泉州泉港、湄洲岛,通航条件良好,也因此带动了吉了城的发展。《仙游县志》记载:“宋击蓼(即吉了)、湄洲之间,为闽市辐辏之所。”
早在唐代,莆田白湖、秀屿、江口等口岸已是地方货物流通的重要口岸。及至宋元,白湖、宁海、太平、枫亭、江口、三江口、吉了等港成为海外船舶聚集之处,对外贸易繁荣。众多的莆籍商船满载茶叶、瓷器、布匹等从上述港口出发,运往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又从沿途各国换回木材、象牙、香料、水晶、玛瑙等舶来品。
吉了港在当时既是渔港、商港,又是海防要地、军港。明开放海禁后,吉了港迅速繁荣起来。明王小桂著《秒岩管班录》《奉郡守先生论筑城书岩管班录》载:“(吉了寨)人烟万三,居民约千家,皆以渔为业”“商船巨舟,头尾相连。”吉了港作为当时的进出口贸易港口,繁荣可见一斑。
“湄洲湾水域深,适宜大船航行,很多船只从外海进来或中转,处在交通便利位置的吉了港就成为船只的物资补给站,也带动了莆田对外贸易。”北岸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文体股负责人陈顺兴向记者介绍。
林仕民告诉记者,过去的吉了城演变为后来的梯吴村,后又重新区划调整拆分为东吴村、梯亭村、吉城村。时过境迁,旧时的“闽市辐辏”遗迹在今天的吉城村中仍可寻得一二。始建于宋代的东岳庙,庙前有口古方井,上刻“万历庚申年立”,俗称安福井,离海岸不足八米,井水却清甜爽口,这口井曾是古码头船民汲水的重要水源地。村中曾发掘莆田市目前唯一一枚完整的元代摩尼教碑刻。东吴村海域至今还有多处唐代以来的沉船遗址,2008年,考古队在沉船遗址近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均可采集到遗物,主要为青釉碗、罐等。
吉蓼石寨,海防要塞
每至端午,吉城村就会举行声势浩大的海上爬龙舟活动。岸上五帝、妈祖绕境巡安布福,神马队、车鼓队、十音八乐队、民俗舞蹈队等民俗队伍绵延数里,海上龙舟集结竞渡,当地村民以此纪念南日水寨英勇的抗倭军民,抒发祥和平安愿望。独树一帜的海上龙舟赛民俗活动也揭开吉了寨抗倭史的记忆。
《清一统志·兴化府》有载:宋置曰击蓼寨,亦曰极了。以莆田至此而极也。后讹为吉了。前控南日,右引小屿,左带湄洲,迫临大海。明置巡司,清废。
独特的海防地理条件让历史选择了吉了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修寨城,并在此设立巡检司。明正统九年(1444年),兴化府南日水寨自南日岛迁来,遂改称“南日寨”,驻军数千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倭船数十艘进犯,平海卫后所副千户叶巨卿率水军驻守泥沪澳,驾船迎击,倭船退败。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再次进犯,烧杀抢掠,惨绝人寰,寨堡失陷,墙垣多被毁坏。
由于连年倭犯不休,寨城多被毁坏,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王宜奉诏扩建重修寨城于华胥山之麓,易称吉蓼寨。寨堡周长150丈,高1.8丈,厚1丈,垛口308个,门楼二座,吉蓼亦成为莆田沿海重点抗倭要寨之一。清初,沿海截界,吉蓼寨废毁。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沿海复界,乡民陆续迁回。
如今,从南宫沙滩往村里走,地势逐渐抬高,层层房屋错落,家家户户皆可凭海听涛,寨堡雄风犹存。在东埔镇吉城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清指引下,记者看到一段长约115米、宽3米、高3.3米的石寨城墙,现该段寨墙已是莆田市文保单位。古城墙连着一座依山势而筑、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鸡庙,俗称五帝庙,是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分为前后两大座,集金鸡庙、元帅府、三官殿、中军府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落。庙宇神祇的烟火之盛,也从侧面印证着当年的人间烟火之旺。
“流传至今的俚语‘一日到吉了,三日讲未了’,不仅描述了历史上的吉了城每日迎来送往,新鲜事物多,从宋到清,吉了城共出了八名进士,传有十八胜景,这些丰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为莆田被誉为‘海滨邹鲁’提供了例证。”陈顺兴说。
耕海牧洋,渔村振兴
随着时代变迁,劳动力转移,交通便捷,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吉了港的通商功能也逐渐消逝在历史中。吉了港东西两澳成为当地渔船泊船和台风天时附近船只的避风港。过去的吉了港,如今,这里泛指东吴港。
“现在的东吴港比过去的吉了港范围更大,吉城村与对岸的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仅相隔7公里,每天都能看到海面进出的大船。”王建清说,随着罗屿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矿石码头,东吴作业区泊位建设正加快推进,“闽市辐辏之所”的拓海精神又仿佛没有走远。
虽然吉了港的名字鲜少被提及,但当地人与海洋的关系并未生疏,吉城村主要以发展养殖业为主,蔚蓝的吉江成片渔排串联如岛,沙滩如金带与岸边古朴的离山宫(妈祖庙)相映成趣。2022年,吉城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眼下,南宫沙滩至退潮最低点的海上浮桥工程准备动工,建成后,浮桥不仅方便渔民出海,也将给吉城增添一道海上风景线。
“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海上养殖业,养殖海鱼、鲍鱼、海参、紫菜、海带等,养殖业年收入可达1000万元。”王建清介绍,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优势,吉城村也聚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盘活现有的景点资源,着力打造吉城村渔旅文化带。比如投入资金建设南宫前风景沙滩片区,建设海边观景台,配套设置休闲设施,修建游客服务中心,引进餐饮、体验项目;修缮延伸明朝古桥;开发吉城村游乐中心……
“我们站着的地方,在过去是个码头,退潮时,还能看到露出的码头石块。”站在东岳庙前,王建清向记者介绍,附近海域曾打捞出古沉船,构造和福船类似,首尖尾宽两头翘,尾封结构呈马蹄形,整个船形呈V形。如今,福船模型在新修建的闽中海上游击队“东吴事件”纪念馆中展出。
步入位于金鸡庙偏殿后院的“东吴事件”纪念馆,一方小天井保留着南方古建特色。馆内存有游击队员使用的枪支模型、通信设备等。“1945年6月7日,康国强、张伯庭、邱子国等闽中海上游击主要领导人在东埔镇东吴村和吉城村被国民党杀害,队伍损失惨重,该事件被称为‘东吴事件’。”王建清介绍,近年来,吉城村不断加大对历史文物、红色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投入200万元对省级文物金鸡庙及周边进行全面修缮,投入20万元提升闽中海上游击队金鸡庙据点消防安全建设,投入35万元对金鸡庙吉江寨古城墙进行修缮,并向民政部门申请资金建设闽中海上游击队陈列馆,助力当地渔文旅融合发展。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长空。面朝大海的吉城村,从历史中走来,正见证着湄洲湾畔续写的港口雄开万里流的新丝路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