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凉爽、空气清新。晚饭后,市民林女士与朋友来到莆田市体育中心散步,她用手拍死一只飞到脸上的虫子,当晚,脸部就出现红肿,又疼又痒,反复抓挠,彻夜难眠。第2天一早,她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血常规检查,结合患处破溃状况,判定为隐翅虫皮炎继发感染,给予林女士静脉滴注抗菌素、激素类药物。折腾了3天,林女士才痊愈,所幸脸部未留下疤痕。
莆田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李知介绍,隐翅虫俗称“飞蚂蚁”,黄黑相间,看上去像长了翅膀的蚂蚁,每年的7月至10月大规模出现。夏秋季雨后,是隐翅虫活跃的时期,它白天隐伏在草地、石下等阴暗潮湿处,夜间出来活动。这种虫体外无毒,但体内含强酸性毒素,若渗出接触人体皮肤,将引发隐翅虫皮炎。具体表现为数小时至2天后,患处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呈淡黄色、白色水疱或脓疱,伴随灼烧样疼痛、瘙痒;皮损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即使皮肤痊愈后也可能留有疤痕,严重者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症状。
李知表示,该科室夏秋季平均每天接诊三四位隐翅虫皮炎患者,他曾经有一天接诊了12位。
他提醒,应对隐翅虫皮炎,主张一个“躲”字。隐翅虫一般不主动咬人,只有受到攻击时,毒液才会释放出来。不少人看到虫子就下意识想把它拍死,恰恰中了“圈套”。市民到公园、郊区、乡村等地,最好穿着长袖衣裤,随身携带驱蚊虫用品或在皮肤上涂抹驱蚊剂。若发现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千万不可像对付蚊子一样用手拍打,正确的做法是轻轻吹走、甩开或用手指弹走,立即用清水或碱性肥皂水洗净接触过隐翅虫的皮肤。
隐翅虫有趋光性,若家中门窗未关好,其可能趁虚而入。发现隐翅虫出现在家中,可喷杀虫剂或用纸巾捉住扔掉,注意不可接触到毒液。居民家应安装纱门、纱窗,夜间尽量不“摸黑”玩手机,以免吸引隐翅虫。
若身体某部位接触了隐翅虫的毒液,勿用接触毒液的地方触碰身体其他部位;如果皮肤上出现了疑似隐翅虫皮炎的症状,切忌用手抓挠患处,以防继发感染,也不要自己乱涂药膏,应及时就医。(全媒体记者 刘永福)
来源:湄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