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朝比朱熹大十六岁,他在莆田红泉书院聚众授徒讲学,影响深广,朱熹遂慕名专程来红泉书院,访林光朝求教问学。辛巳(1161年)春朱子在莆田跟随林光朝学习期间曾有诗:
《曾点》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另收录《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二有朱熹所记《论林艾轩作文解经》曰:在兴化南寺(莆田广化寺),见《艾轩林光朝言“曾点”言志》一段:某(朱熹)云:“如何见得?”艾轩(林光朝)云:“‘曾点’不是要与冠者童子真个去浴沂风雩,只是见那人有冠者……曾点见得这意思,此谓物各付物。艾轩甚秘其说,密言于先生也。”所以《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载朱熹学随林光朝学习顿悟后心情感受:“某(朱熹)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林光朝),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
宋孝宗时期莆田名相、诗人陈俊卿在《艾轩祠堂记》中赞扬道:“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闻于乡里者,艾轩先生实作成之也。”好学深思的朱熹师事林光朝,教学相长。林光朝理学思想和兴化发达的文化,在朱熹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气毓水南开甲文献名邦
作为闽中理学重要分支,红泉东井之学的光辉点亮了当时的文化重镇——黄石。
黄石古称水南,位于今莆田市区东南约9千米谷城山北麓,南洋平原中心。宋初,已是有二条大街的市镇,相当繁荣,贾舶往来频繁。据黄仲昭的《八闽通志》上册记载:“黄石市(镇)在府城东南,跨连江、莆田、景德、谷清四里。居人延亘千余家。其秀民多读书、登仕版……市井之盛,为莆一大聚落也。”
离黄石文庙不远的显济庙位于黄石镇井埔村,始建于北宋。宋高宗时,敕封朱玑八世孙朱默为彰烈嘉佑侯,理宗加封灵威嘉侯。承袭至今的“敕赐显济庙”记载着水南朱氏作为莆田望族的辉煌历史。同时,显济庙还以“群仙书社”蜚声彼时文坛,翻开庙藏《井埔村志》可一一历数从此处出有举子众多,而功名者“凡四十有二人”,诠释了“莆阳开甲地,闽学衍云礽;琳井家声大,古田世泽长”。
绍兴三十年(1160)十一月,朱熹慕名来莆访黄石红泉义斋,聆听林光朝讲学时,欣悉黄石井埔族人朱德所营造的“群仙书社”培育出大量俊彦,特前往访谒,并在栖宿地莆田壶山书院,为其赋《群仙书社记》长诗:“莆阳山水冠四方,气毓水南龟屿庄。储才挺秀不易得,今昔往往皆流芳……莆人说此小瀛洲,群仙跨鹤来倘佯,壶山巍峨兰水沧,先生之风同其长。”显济庙将此诗著石碑刻于墙上,以彰“群仙书社”文风之极。
黄石市(镇)郊有一座山,海拔146米,原名城山,山上原筑有寨城,因而得名。后经莆田文士雅化衍成谷城山。在东井学堂授徒之前,林光朝还在谷城山的松隐岩、国清塘旁的濯缨亭和五侯山的涌泉岩等地,构筑草堂,传道讲学。明代状元、邑人柯潜在《蒲弄草堂》诗中赞叹曰:“艾轩先生鸣大宋,绝世文才岂天纵?横经讲道倡莆中,别构茅堂向蒲弄。”
随着城镇开发,谷城山已被大部分开挖,过去山上树木葱郁,满目青翠,又因山坡上下几里地遍是梅林,白皑皑的梅花从开放到花瓣飘落满地时,好似北国雪花飘扬,故有“谷城梅雪”之称而成为莆阳二十四景之一,而今不复存在。国清塘也已被填埋成陆地,濯缨亭亦不见踪迹。但谷城梅雪和国清塘的景象还留在居住于谷城山下下庄村退休医生陈祖雄的印象里:“国清塘上建有濯缨池、濯缨亭,朱熹来莆田时还书题‘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二块匾额石刻。”
据清代学者林岵瞻修《莆田县志稿》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 及“天光云影”。《闽书》卷之二十二云:“松隐精舍。宋林回年延光朝讲学于此,朱文公(朱熹)曾过之。”可见朱熹确系到过谷城山。对此,莆田朱熹研究学者俞宗建经多方考据后认为,朱熹所作《观书有感二首》其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绘的景象正是出于黄石国清塘。半亩方塘真是在国清塘吗?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究,可肯定的是朱熹与莆田确实有着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