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岛抹上“绿妆”,“蝶变”来之不易
在陈瑞平的记忆里,小时候一到冬季,西北风卷起漫天黄沙,出趟门能吃一嘴沙。“风吹沙子跑,地瓜当粮草,厕所像碉堡,姑娘光着脚丫跑。”这是旧时湄洲岛生态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落后的真实写照。
湄洲岛要发展,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是基础。
“当时想得很简单,种树嘛,不就是挖坑、植苗、培土、浇水这几个步骤。”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市政园林处主任林国跃回忆当年植树造林的情景时说,要改善岛上生态,首先要防风固沙,木麻黄适合沙地生存,因此常年被大规模种植。然而,湄洲岛风口前沿沙滩的海沙每年不断随风拥上,堆积在海岸前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连年造林不见林”。“当时心里难受,也知道了在湄洲岛上种树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必须拿出‘与天斗、与地斗’的勇气和智慧。”
要在这海风大、盐碱度高的海岛上多种活一棵树,光大规模植树还不够,必须不断实验,寻找科学的种植办法。“起初一窝蜂都在3月份左右大规模种植木麻黄、相思树等防风林树种。还通过给苗木围上遮阴布等办法,希望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林国跃介绍,但在湄洲岛上种树,比种菜还要难伺候。“后来通过技术研究,我们总结了经验,木麻黄在每年4月底左右会有一个根系生长的活跃期,那时候种植成活率最高。于是我们选在4月底开始大规模种植木麻黄。”
经过多年奋战,如今,湄洲岛绿色屏障渐渐筑牢,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外围的防风屏障立起来了,内部生态环境的绿化彩化香化也要全面铺开。
然而,和造防风林一样,海岛的绿化彩化香化也遭遇困难重重。“树是种了死,死了种,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林国跃介绍,袋装苗、挖客土、攒鸡粪……除了购买树苗实行政府采购,园林处自己组建绿化公司,剩下的活全得自己干。驯化花草树木,让它们适应湄洲岛的环境,再加上对土壤的改良以及后期的精心管护,苗木成活率年年稳步上升。“最近几年,我们的种植成活率在90%以上。能够成活的树种,也从过去的十几种增加到现在的200多种。”林国跃说。
如今走在湄洲岛上,放眼望去,14.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木麻黄组成了“防风军团”;红树林长成了“海岸卫士”;黑松坚守在山头每一处阵地;小叶榕、香樟等“乔灌木兄弟”,排成了一条条绿化带;扶桑、夹竹桃等景观花,将这个海岛点缀得异常美丽;还有岛民房前屋后的龙眼、枇杷等果树,散发阵阵芳香……全岛防护林面积已达6186亩,林地绿化率达77.63%;园林绿地面积达137.1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已达52%;人均园林绿地面积35.17平方米……植绿二十载,湄洲岛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生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