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宁德新闻  >> 正文

乡村振兴在行动|古村新韵 艺术唤醒闽东山村的“诗和远方”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在山间田野听一场音乐会,在老宅院里喝一杯咖啡,在非遗工坊里学制一面彭鼓,在古村落里赏一出北路戏……近年来,在福建宁德的山村,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层出不穷。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一个个原本走向沉寂的古村落华丽转身,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新村民:人人都是艺术家

  夏日午后,阵雨初歇。屏南双溪古镇原创音乐会现场,陈说和两个伙伴在台上表演,随性洒脱。舞台下,观众们一边欣赏精彩表演,一边品尝着当地的精酿啤酒,气氛热烈。

  陈说(中)和两个伙伴在台上表演原创歌曲。新华网 刘丰 摄

  原创音乐会和手作IPA啤酒节是双溪定期举办的活动,演员和观众大多是附近村的新村民。这几年,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屏南,在这个偏远的山村扎了根。

  最早的一批新村民,是林正碌团队。2015年,从事公益教学项目的林正碌来到屏南县,想找一个偏僻小山村,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项目。当年4月,项目在漈下村落地,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出了效果:林正碌团队向当地村民提供免费油画教学,村民画的油画能卖钱了,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纷至沓来,漈下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出圈”。

  屏南成功迈出了发展文创产业的第一步。随后,这个公益项目逐渐在屏南其他村子推广开来。

  2019年,厌倦了大城市四处奔波的生活节奏,职业模特陈说回到家乡三明,准备休息一阵子,在旅行中误打误撞来到屏南。“这里和其他很多传统村落不一样,艺术氛围很浓,更加开放、有趣。”陈说跟着林正碌团队学画画、学音乐创作、学手冲咖啡,最后留了下来。

  如今,陈说是360咖主理人,这是墘头村文创片区第一家开业的个人空间。在陈说看来,这个咖啡屋是工作室,更是一个社交场所,她在这里办画展、办音乐会。她还在社交平台直播画画,和来自各地朋友海阔天空地聊,目前已经有5000多名粉丝。“有粉丝、游客会来买画,一幅边长1米多的画作,可以卖到1万元—3万元。”说到现在的生活状态,陈说很满足,“在这里没有内卷,每个人更专注自身,可以不断提升自己。”

  这一次的音乐会,她演唱了一首原创歌曲《冬天》,“就这样吧,就这样吧……下完这场雪,春天就来了……”创作灵感就来自生活里的“小确幸”。

  近年来,屏南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蹚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古村+村民+互联网”的文创产业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屏南县已有310多位新村民,其中双溪镇就有65人。

  新农人:重燃乡村烟火气

  在乡村大展拳脚的,除了陈说这样的新村民,还有很多从大城市回到家乡的新农人。

  缪正曾在上海从事商业摄影工作,随着乡村游不断升温,他萌生了返乡从事文旅事业的念头。2016年,缪正回到家乡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

  古榕、老厝、溪流、锦鲤、碇步、廊桥……虽地处闽东偏僻山区,西浦村却有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怎样让古村“活”起来?在镇村两级的帮扶下,缪正着手实施“西浦民俗复兴计划”,立志擦亮“状元”“廊桥”“红色”三张文化名片,打造“廊桥文旅小镇”。

  地处闽东偏僻山区的西浦村有着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新华网 刘丰 摄

  2024年开馆的西浦乡村美术馆正是由缪正家的祖宅改造而来。这座由百年老宅改建的美术馆,是福建省第一家集展览、教育、交流、服务为一体的乡村公益美术馆。

  “这里不仅能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体验,还能让当地居民感受艺术魅力、提升文化素养。”缪正说,美术馆除了举办艺术家画展外,还有咖啡厅、小酒馆、小茶室、乡土厨房等多种业态,目前还在改建民宿。到暑假旅游旺季,一天能接待研学、团建等游客几百人。

  千年西浦,古风依旧。走出美术馆,沿着穿村而过的溪流,来到状元祠。精巧气派的古戏台上,丝竹盈耳,锣鼓铿锵,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正开展下乡演出。

  西浦村的古戏台上,几名五年级的学生正在表演北路戏。这些小演员是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指导的学生。新华网 刘丰 摄

  寿宁北路戏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县级剧团还是要扎根乡村。”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吴卫平从小学戏,曾为了生计下海经商,后来又为了戏剧传承回到舞台。“乡村旅游兴起后,剧团演出频次高了,2023年共演出了147场,我们还根据本土文化编排了《下党故事》《冯梦龙打虎》等多部剧目,定点定时到乡村演出。”

  修缮古民居群、挖掘整理文化遗存、激活民俗活动、丰富旅游业态……如今的西浦村,一座座“沉睡”老宅“活”了起来,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2023年,西浦村接待游客达10万人。

  走在西埔村里,古戏台上余音绕梁,溪边的老屋里茶香袅袅,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屋檐下拉家常;孩子们成群结队跑过状元桥,笑声随风飘扬……感受着乡村重新燃起的烟火气,缪正说,这就是他回来的理由。

  传承人:讲好非遗新故事

  柘荣县富溪镇霞洋村,是一座被鼓文化环抱的村庄,房前屋后处处可见彭鼓元素,印象彭鼓、彭鼓乐园、彭鼓鼓乐、彭鼓制作非遗工坊等主题场景,和秀美风光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霞洋村制鼓技艺已有120多年历史。2021年12月,柘荣竹钉鼓(又称彭鼓)制作技艺入选宁德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师傅正在制作彭鼓。新华网 刘丰 摄

  “民间工艺传承100多年没有间断过的,已经很少了,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彭赵速是竹钉鼓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也是霞洋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在外打拼的彭赵速听村民提起竹钉鼓制作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后,毅然选择返乡坚守老本行。

  彭赵速认为,传统技艺要传承发展,就要实现自我造血。在他的带领下,霞洋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柘荣彭鼓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通过“支部领办公司+非遗工坊”延伸发展庭院经济,开发非遗文创产品40余种,带动27户群众户均增收8000元/年。

  今年,霞洋村继续挖掘“家门口”的非遗文化圈,围绕整村制鼓发展模式,探索打造集鼓乐演绎、鼓文化展示、鼓制作体验等为一体的“鼓旅体验”基地。6月28日,霞洋村迎来第一个过夜旅游团。制鼓特色产业正在不断成为乡村发展、群众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在柘荣,这样的非遗主题村庄并非个例。靴岭尾村探索“剪纸+文旅”,让更多村民通过剪纸实现“家门口”就业;宝鉴宅村深耕畲族文化,将畲族民歌、畲族舞蹈、畲族木雕、畲族青草医等少数民族特色非遗凝聚为村庄文化内涵,成为闽东知名的畲族文化旅游村……

  剪纸体验已成为柘荣研学旅游的保留项目。新华网 刘丰 摄

  “乡村是非遗发展最好的土壤。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乡村挖掘能够成为他们支撑品牌的非遗文化,将非遗内涵挖掘得更深、传播得更广。”柘荣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袁芸菁介绍,近年来,柘荣在乡村打造特色非遗小镇,让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支撑点。接下来,柘荣还将引导不同非遗项目融合,例如开发“彭鼓+剪纸”“紫砂+剪纸”等混搭型的文创产品,为柘荣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开辟更多新思路。(刘丰)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仲夏时节,大江南北万物丰茂,乡村田间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惠及百姓。 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在常德市谢家铺镇港中坪村,...

三年之约“唤醒”红树林,恒生中国探索生态保护工程创新范本

台海网6月7日讯 每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为“新深度唤醒”,旨在激发全球公民对海洋的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诺的新深度。而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自然成为世界海洋日备受瞩目的议题之一。 根据2020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红树林保护和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将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其中营造红...

公益有光 | 平安养老险荣获“2021-2023年乡村振兴‘三村工程’先进单位”

5月27日,中国平安成立36周年司庆暨三省推广启动大会顺利召开。会上,平安养老险获“2021-2023年乡村振兴‘三村工程’先进单位”荣誉表彰。 过去三年间,平安养老险始终坚持金融为民,在平安集团的指导下,通过保险、现金、物资捐赠等形式,持续开展公益及志愿者行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2021-2023年间,累计投入超3700万元。 多维度...

乡约福建:仙草冻制作的新传承

“我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就开始做仙草冻,每逢赶圩都会拿到市场上去卖。”今年57岁的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仁寿镇仁寿村村民黄美珠,靠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在乡村振兴致富增收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黄美珠正认真挑出干仙草中的杂草。黄杰敏 摄   如今,黄美珠成为远近闻名的南平市级非物...

漳州长泰区: 培育有道 让“好苗子”破土而出

长泰区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培育有道 让“好苗子”破土而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培优育强村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该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长泰区有了破解之道——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出台《长泰区村(社区)自聘人员管理办法》,从岗位职数、资格条件、审批流程、监督管理等四方面着手,筑牢村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