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宁德新闻  >> 正文

“宁德大黄鱼”冠名列车首发!“国鱼”名片游向全国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11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子杰 叶雨欣)   “我宣布,‘宁德大黄鱼’列车组,发车!”11月25日,首列由“宁德大黄鱼”冠名的高铁列车从福州出发前往上海虹桥,成为对外推介“宁德大黄鱼”的流动金名片。

当天上午,以“山海宁德 黄鱼之都”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宁德)大黄鱼文化节隆重开幕。开幕式现场发布了大黄鱼产业发展蓝皮书、《养殖大黄鱼等级规格》福建省地方标准;举行“宁德大黄鱼”高铁冠名首发仪式;颁发行业龙头企业、年度行业领军人物、行业新锐人物等3项行业奖项;签约一批涵盖对外出口、国内采购、科研技术等多个维度的合作项目,为推动大黄鱼走出宁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夯实根基,助力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大黄鱼文化节期间还举办夜捕启航大典、展示展销会、海洋渔业与文旅高质量发展论坛、品牌之旅、八闽美食嘉年华、宁德大黄鱼好物推荐等系列活动,打造一场大黄鱼产业融合发展盛会,实现“为市民办、为游客办、为投资者办”,进一步传播宁德大黄鱼及其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展示特色产业文化,助力大黄鱼“国鱼”享誉全国,游向世界。

闽东地处东海之滨,海岸线曲折,优良港湾众多,大陆海岸线1046公里,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均占全省的1/3左右,渔业资源丰富,是中国大黄鱼养殖的核心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享有“中国大黄鱼之都”的美誉。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念好“山海经”,大力发展以大黄鱼为主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实施“国鱼计划”,全力推动大黄鱼从种苗、养殖到加工、品牌、市场的全链条提升,努力打造全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宁德样板”。202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07.2万吨、渔业产值343.2亿元,其中大黄鱼产量19.47万吨,占全国80%以上,产值88.7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

本届大黄鱼文化节由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中国渔业协会主办,中共宁德市蕉城区委、蕉城区人民政府承办。

相关新闻
宁德市:创新九大举措,聚力打造闽东幸福河

台海网11月25日讯 今年以来,福建省宁德市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进一步强化落实河湖长制,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执法和水文化等建设,着力将每条大河小溪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闽东幸福河湖。目前,该市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流域水质稳步提升,河湖长制...

福建宁德福安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工作室:小空间实现大作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自2006年中国科协、财政部共同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以来,各地依托该项目,紧密结合现实需求和地方特色,积极面向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服务。中国科协精选出2022年部分创新实践案例,供各位学习参考。   近年来,福建宁德福安市科协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在重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积极挖掘本地人...

福建宁德:打造富民和美的“海上社区”

11月18日,记者乘船前往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一路清新,连片的新型塑胶渔排、欢快游动的大黄鱼、整齐壮观的海上村落,碧海蓝天如诗如画。   这片海域在五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木质渔排杂乱无章,白色泡沫浮球、花花绿绿的饮料瓶等海漂垃圾随处可见。   今昔之变的背后...

福建宁德:从“黄金断裂带”到“全国百强”

闽东宁德曾被称为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 35年来 宁德准确把握“四下基层”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 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得到极大改善 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百强城市 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记者:任彦逸 周义 摄影:王志凌 林善传 新华社福建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宁德人注意!最高罚3万元!下个月起全面禁用

各大菜场、超市,在“生鲜灯”的加持下,肉品色泽鲜艳、蔬菜青翠欲滴、水果鲜美饱满。但使用“生鲜灯”为食物“美颜”,容易对消费者的感官认知造成误导。 12月1日起 这款“美颜神器”将被禁用 使用“生鲜灯”有新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修订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1号)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