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子杰) 11月14日,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召开新闻会,通报宁德市食用菌产业在龙头培育、品牌创建、市场拓展、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
产值76.51亿元——产业实力进一步壮大
“2022年,宁德市食用菌鲜菇产量120万吨,产值76.51亿元,均位居全省第一。”当天,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利向媒体介绍了宁德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从2010年起,宁德市每年安排市级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食用菌基地建设、品牌宣传和食用菌龙头企业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亿多元,用于古田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的建设。同时引进国有资本3亿多元参与开展绿色光伏+菇棚改造项目,全面改善菇房面貌,推动食用菌“绿色能源+生态种植”融合发展。
如今,全市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菇农5万多户,拥有食用菌菇棚近10万间,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经销、机械等相关企业600多家,其中菌包厂46家,年加工菌棒20多亿袋;工厂化栽培企业16家,日产量150吨以上;食用菌辅料生产经营企业23家,年产值约15亿元;引导40多家民间菌种场和研究所入驻菌种科技园,年供应菌种3000多万袋。
栽培技术工人超万人——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
产业快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在新品种开发上,宁德市引进红托竹荪并实现工厂化栽培;引进黑牛肝菌并成功出菇,实现黑牛肝菌首次在宁德进行液体菌种接种、人工栽培。
同时,通过推动宁德市食用菌科技特派员的认选工作,不断创新科技特派服务模式,有效促进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与院士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集聚高等院校40多个专家学者,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科研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33家民营科研所,菌种育种人才380多人,栽培技术工人1万多人;开发 “福银雪耳”“福银黄耳”银耳、“闽真3号” “闽真5号”海鲜菇、“雪梅1号”黑木耳等新品种,实现新品种引进、培育、驯化等方面突破。
产销率达98%以上——营销网络进一步拓展
“哪里有食用菌,哪里就有闽东人。”宁德市拥有着强大的食用菌销售队伍,据初略估计,全国食用菌经销量,福建人约占全国80%,闽东人约占全国50%以上。
为助力宁德食用菌进一步拓展营销网络,宁德市举办食用菌大宗客户线下订货会、食用菌大会,为供需双方搭建面对面交易平台,促进合作双赢。同时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建立全国首家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电子商务创业园及民富线上线下商城,示范带动了一批食用菌电商企业,推进电商发展。
如今,全市拥有电商企业600多家、电商店铺4000多家,年交易额达8亿元以上。食用菌营销网点遍布全国,营销户3万多家,成功打入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以及东南亚、欧洲、美洲国家,食用菌产销率达98%以上。
下一步,宁德市将重点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食用菌提效专项行动、食用菌光伏菇棚、福建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发挥本地区食用菌产业资源优势,依托项目建设平台,推进食用菌产业链延伸、供应链顺畅、价值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