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造船业历史悠久,早在《山海经》里,福建便有“闽在海中”的称谓;《汉书·严助传》中记载闽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而有“海舟以福建为上”之誉的福船自宋代以来更是声名远播,备受推崇。
福船,与沙船、鸟船、广船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海船”,是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统称。福船的船体规模大、结构坚固、抗风力强、吃水深,经过宋元至明前期的逐步发展,它不仅成为渔民用做深海捕捞的渔船,还适合做远洋运输的货船,同时也是明朝水师的主要战船。
明嘉靖年间,倭患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率人将福船改造成战船,整体船型更痩窄轻便,屡败倭寇船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素有“古典兵学百科全书”之称的《武备志》给予福船这样的评价:“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口张,其尾高耸。敌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敌又难于仰攻,彼海战之利器也。”至此,福船成为明朝巩固海防安全的海上长城。
此外,福船还是我国使臣出使海外的重要交通工具。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七次下西洋,途经太平洋、印度洋,直至波斯湾和东非沿岸等深水海域,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郑和船队所乘坐的“宝船”就是福船,它长126米,宽5米,型深12米,排水量达1万多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艘万吨船。福船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幕后功臣,同时也写下了中国造船史的辉煌篇章。
由于福建海岸线曲折,且面对台湾海峡,处于冷暖流交汇之际,风向与风力变化大,夏天常有台风登陆,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肩负的职责使命决定了福船在造船过程中对性能、结构都有较高的要求,于是,水密隔舱制造技艺应运而生。
水密隔舱的始祖——八槽舰
这项手工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等技术,用隔舱板将整个船舱横向隔成一个个密闭而不相通的小空间,使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使船在航行中即使舱位破损一两处,也不会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位进行修补堵漏,即可继续安全航行。此外,相互独立的船舱便于分类存储货物,安装的舱板还可以起到加固船体的作用,可谓一举三得,充满智慧。就船只整体而言,底尖上阔、龙骨厚实,首尖尾宽两头翘,这样的构造大大提高了福船抵御风浪的能力和远航安全性能。
这一人类造船史上的伟大发明,大约起源于唐代,宋代以后被普遍采用,并传播到了国外,对提高航海安全起到了革命性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这项技艺被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的刘氏先祖所掌握,并传承了下来。2008年6月,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曾目睹了福船的制造过程,水密隔舱福船制造师在敲敲打打间介绍着步骤要点,对于外行人听来,师傅口中的哪里是做船的规则,分明是做人的道理。做人如做船,要正基固本、持身中正,更要斧削臃肿、去芜存菁,还要循规蹈矩、绳趋尺步,只有严丝合缝,方能劈波斩浪,滴水不漏。世间的真谛往往蕴含于意想不到之处,在不经意间给你最温柔却直接的警醒……
福船,作为我国历史上木质远洋船舶中的佼佼者,不仅是中华海洋文明的传播载体,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璀璨明珠,其能行稳致远、纵横百年的密码似乎已向我们揭开,引领着我们继续驶向下一个有福的百年。
来源:大梦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