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宁德新闻  >> 正文

周宁川中:古香古色古民居群 青砖青瓦古村落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在霍童溪的支流桃源溪与其支流川中溪交汇的河岔地带,有一个千年古村名曰川中。千百年来,它的居民沐浴着阳光,开垦着那里的土地,抚育着自己的后代,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古民居群 叶先设 摄

川中村隶属于周宁县咸村镇,离县城42公里,人口5200多人,居民以汤姓为主。海拔85米,其村界东至梅峰岭上,西邻桃源溪,北延佛塔岗,南通周宁县界,面积9.6平方公里。

因有三条溪流纵贯村边,形似“川”字,所以叫“川中”。村庄四面环山,依水而建,四周林木苍翠,环境清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整个古村落巷道呈八卦形,宽1.5米至3米,具有完整的排水系统,通达顺畅,规划设计巧妙。

川中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主要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川中街,街宽2.5米,长700米,整条大街设计成八卦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文昌阁,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还有建于清代,分上下亭的延寿宫与建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3年~1661年)的祖厅。

古民居一角 叶先设 摄

由于地理原因,川中桥梁众多,有建于宋代的三孔石拱桥;有周宁最老的建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木结构的普济桥;有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的何姑桥;有建于元末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的周宁最古老的石拱桥鸾溪桥,后多次重建,1969年拆建为公路桥。

此外,川中境内还有十几座亭。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三座古亭: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仪凤亭,1919年重建;建于清嘉庆元年的长门洋亭,1986年重修;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周宁县唯一由官方修建的纪念性坊亭,又称皇恩亭。

川中现存明清建筑古民居50余座,分别坐落在后门庄、石门巷、下厝弄、大夫里、后门厝等处。房屋一般坐北朝南,也有大门向东。建筑多数是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基本格式为门楼厅,青花岗石制的迎门,石门镌刻对联、吉祥图案等。照门,亦称二道门,入门是其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间,作为屏蔽,使人无法窥见宅院内部,作为标志,既是本宅院的“徽记”,又给人以空间变换之感。

从照门进入,左右两边是厢房,厢房有雕花窗格,或描绘历史人物典故,或雕刻飞鸟虫鱼,住在这样的环境下,时时刻刻耳闻目染,养成教育随处可见,厢房前是天井,天井前放置有大鱼缸、石花台,或养鱼或种花。

川中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川中汤氏是周宁最早入迁拓居的家族。川中村的始迁祖汤耳(公元806年~893年),字闻之,生于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汤鼻携家眷迁至里渺(即里表——川中村)兴居,筑屋凤山南麓,修道路,建木桥,造磴步,以便行人。

其于唐宣宗年间中进士,任长溪县(今霞浦县)知县。致仕后回川中定居,开发良田。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捐舍基地与普济和尚建凤山寺,舍己田作寺田。汤耳晚年遣长子汤让迁梅山,次子汤谦迁孝悌,三子汤讲留居川中,三兄弟互相提携,汤姓子孙世代繁衍,使川中、梅山、孝悌及其附近村庄得到开发。

川中村,风俗淳朴,村民多数姓汤,都是“一公之子”,老年人常按“长幼有序”的古训称呼,倍加亲切,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村民信奉佛教,崇拜神佛,逢年过节仍旧保持旧时代的地方色彩。婚丧喜庆,各种习俗正在不断排除陈旧的迷信方式,保持民间先进文化精华。

来源:闽东日报  见习记者 黄璐 

相关新闻
周宁“惠民夜摊”:火了山城,暖了民心

“政府为我们设置了这个‘惠民夜摊’,做起生意来既方便又安全!”近日晚,在周宁县狮城镇洋庄村的“惠民夜摊”,菜农肖国进正叫卖着自家的玉米,吸引了不少市民购买。 每当夜幕降临,洋庄村的路口至龙腾世纪小区的步游道成为不少市民休闲散步必经之处。许多像肖国进一样的菜农、果农就在洋庄村路口设点开卖。 然而,这样占用人行道摆摊的乱象却给附近居民带来了烦恼...

周宁:“小众”点燃“大众”健身潮

金秋十月,天气渐凉。省举重队、宁德市举重队的43名队员结束在周宁亚高原举重基地为期50天的夏训,返回体校,继续备战今年省运会。 周宁平均海拔800米,盛夏日均气温24℃,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米最高超过1万,非常适合体育训练。近年来,周宁县以项目为载体、以比赛为手段,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竞技与全民健身并进。 云端夏训有成效 “哐当……哐当...

“周宁有鲤”,让农产品“出圈”

近日,记者点开“周宁有鲤”微信商城,琳琅满目的周宁特色农产品映入眼帘。每日,数千份订单通过该平台成功交易,高山云雾茶、宝岭花生、土豆月饼等乘“云”出山。 为加快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周宁县全力打造“周宁有鲤”公共品牌,抓住高山云雾茶、茶点、果脯、马铃薯等一批优质的拳头产品,壮大产业、延伸链条、占领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龙海一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获批

台海网10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王龙祥)近日,福建省政府发布《关于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城内社(村)保护规划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原则同意《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城内社(村)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这意味着这座历史文化名村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城内社(村)历史悠久,是明清...

好消息!福建一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获批复!

日前,省政府发布《关于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城内社(村)保护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城内社(村)保护规划》。 根据漳州市龙海区人民政府官网信息,城内社(村)位于港尾镇域中北部,狮山南麓,区位条件优越。村落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