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宁德新闻  >> 正文

“中华一绝”非遗霍童线狮:“福狮”舞出福文化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央广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蹲卧、苏醒、跳跃,左右追逐、嬉戏抢球……三只“小狮子”在台前稳踩鼓点、憨态可掬;精致舞台的背后却由十多位壮汉牵引绳索操纵“小狮子”实现动作,热火朝天、大汗淋漓,共同呈现出一场惟妙惟肖的霍童线狮表演。

这是记者近日在福建宁德市霍童镇霍童线狮馆见到的一幕。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在此定期表演,成为了霍童镇展示传统文化魅力、吸引众多游客的重要环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中国舞狮艺术源远流长、形式丰富,唯独霍童线狮享有“中华一绝”的美誉。在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建,“舞狮”文化遇见“福”文化,入乡随俗、落地生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福狮”形象,造就了独特的“狮身福魂”。狮子不仅是迎祥纳福的瑞兽,也是忠诚肝胆的朋友,更是温顺可爱的玩伴。

历史文化名镇霍童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还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福建省唯一的隋代水利遗址“黄鞠灌溉工程”。据介绍,霍童线狮和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都是为纪念“黄鞠灌溉工程”的创建者黄鞠——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在民间传说中成为一方水土的守护神。

线狮表演者通过牵引长绳控制线狮动作(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霍童线狮第十四代传人黄振巧介绍说,霍童线狮是当地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技艺,又称“抽狮”,其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每年的“二月二灯会”上,霍童线狮表演是最富魅力的节目之一,要做“人狮合一”的压轴表演,向观众礼拜,表达着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和风调雨顺的福愿,浓缩着人们对灌溉文明的深情继承与传播。

线狮表演从最早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舞台表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创造,如今线狮的表现力在创新传承中愈发丰富,焕发民间艺术新光彩,广受群众喜爱。

“狮子朝舞台左右飞去的动作,称为穿山跃,其动作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称奇。”黄振巧说。霍童线狮馆里,一场20多分钟的表演下来,13位线狮表演者已经气喘吁吁,作为霍童传统线狮表演队队长的黄振巧依旧投入地完成表演。

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霍童线狮第十四代传人黄振巧(左)(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线狮不仅制作工艺复杂,表演起来更要有过人技巧和充沛体力。”黄振巧说,表演者们用绳索操纵狮子表演,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双狮、一母二子、五狮等形式,人距离狮子少则5米,多则超过10米。

14岁开始学习线狮表演,至今近40年的时间里,黄振巧见证霍童线狮从地方民俗变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加入线狮队伍。

近年来,霍童线狮受邀参加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精湛技艺赞誉如潮;传统技艺被引入校园,传承队伍里来了“00后”;线狮演技创新,线狮口吐春联、母子喂球、踩球生动有趣;霍童线狮馆提供训练和表演场所,如今线狮新馆即将投用……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童传统线狮团团长黄振键看来,“不再怕这项非遗项目会失传。”

霍童传统线狮队队员黄贡介绍线狮表演技艺(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霍童传统线狮队队员黄贡说,自己的家族现有60多人传承线狮技艺,其中固定表演的有17人,表演队伍中不乏“90后”,“靠年轻人见识多、头脑灵活,更能把传承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各个传承队伍也有各自的创新。”

黄贡说,虽然受疫情影响,这两年表演频次减少,但表演队潜心吸纳建议在舞台打造、技艺表演上下功夫,“我们计划将舞台增加到三层,增加难度,也在研究让狮子形态更加美观、灵活。”

霍童线狮(央广网记者 龚雯摄)

现在,线狮队的成员们期望有更多观众、更多队员。“希望等到下次二月二灯会,从晚上7点到凌晨,舞狮队伍不间断游街的盛况再现,能继续到街头表演。”黄振巧告诉记者。(记者 龚雯) 

来源:央广网

相关新闻
“福”文化圩日漳州古城开市 老非遗焕发新魅力

“福”文化圩日活动现场。 张金川 摄 福”文化圩日上展示的竹编。 张金川 摄 在福音展区,民众体验乐器。 张金川 摄 南靖土楼在“福”文化圩日亮相,备受民众关注。 张金川 摄   “夯土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在“福”文化圩日上,...

福建推出10条“福建非遗主题旅游”经典线路

为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助力我省文旅经济做大做强做优,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推出10条“福建非遗主题旅游”经典线路。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共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名册)。省文旅厅引导鼓励各地充分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加强与非遗传承群体、旅游企业等合作,共同设计、运营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通过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展示、推介...

“福”文化圩日在漳州古城举行

高山族拉手舞《福手相连》记者 李林 摄 6月25日,“福”文化圩日在古城拉开帷幕,共有24个漳州非遗项目,4个福文创参展,包括木版年画、八宝印泥、木偶头雕刻等,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一站式”感受闽南文化魅力。   谁说非遗只能古老又传统?记者发现,在今年参展的非遗项目中,...

泉港区3个项目获第七批省级非遗授牌

近日,泉港区3个项目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即泉州市泉港区施厝扁担术、螺钿制作技艺、福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泉州)获得授牌。牌匾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展现了泉港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 泉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该区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挖掘...

两岸非遗“云”交流 赓续中华传统文化

中新社福建晋江6月19日电 “亲亲闽台缘”两岸非遗文化嘉年华活动19日晚间在福建晋江启动。两岸非遗传承人“隔空”亮出拿手绝活,再续非遗情缘。 “亲亲闽台缘”两岸非遗文化嘉年华、晋江市2022年文化体育旅游节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孙虹 摄   在活动现场,台湾磐宇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