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宁德新闻  >> 正文

宁德霞浦: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展身手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海风已暖,福建宁德市霞浦县一处海面上,几十口鱼箱整齐排向远方。“眼下正是鱼苗生长的关键时期。”叶周敏将饲料熟练地撒向海面。眼前这片蔚蓝浪花里,随波欢腾的大黄鱼,寄托着他新一年的期望。

这是叶周敏养殖大黄鱼的第六个年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海洋经济大潮里,即便是养殖一尾大黄鱼,也有年轻人足够宽广的舞台。”

大鱼箱,仿野生,精细化……科技赋能下的养殖新模式,令这名26岁的小伙子信心满满:“养殖海域面积达8万平方米,今年预计产出超过600吨的优质大黄鱼。”

宁德地处福建东北部沿海,被誉为“大黄鱼之乡”。可传统方式养殖,地处内海、养殖密度大,产出的大黄鱼肉质一般、土腥味浓,“价格掉得厉害,一斤只能卖15元。”叶周敏介绍,与之有着鲜明对比的是,野生大黄鱼每斤能卖一两千元。能不能改变传统方式,养出接近乃至比肩野生品质的大黄鱼?

品质差异,关键在水质。能否把大黄鱼养到更远、更优质的海水中?

海域靠外,水质更优,环境却也更复杂,若赶上台风,更是毁灭性打击。水质优、风险小,养殖大黄鱼的理想海域在哪里?2017年,上大二的叶周敏跟父亲一道,开车遍寻宁德海岸线的角角落落。揣着一股年轻人不服输的拼劲,“从周末到寒暑假,一有空就出发。整整一年时间,行驶距离超4000公里。”

理想中的那片海,终于在霞浦县斗米村找到了——海域靠外,北边又有小岛可挡台风。2017年9月,叶周敏创办了大渔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就在这片海投下了两箱鱼苗。同步“颠覆”的,是养殖模式——舍弃传统小箱密养,采用宽达3600平方米的大鱼箱,更好地模拟野生环境。

全新尝试回报丰厚。2018年底,第一批品质优良的大黄鱼长成。“那年春节,我和家人到浙江销售推广,很快得到市场认可。”叶周敏说,短短几个月,首批大黄鱼销售一空,公司销售额迅速突破百万元。

渔歌起调昂扬,波折却也随之而来。2019年,大学毕业的叶周敏准备大干一场。“投入两年积蓄,又贷款300万元,将养殖网箱扩大到5个。”没成想,遇到了养殖技术的新瓶颈。“采用大网箱养殖后,鱼苗情况、海水质量等更加难以检查。稍有不慎,鱼苗便会生病。”叶周敏说,一次突发的鱼苗生病,就造成了近千万元损失。

一筹莫展之际,2020年6月,母校闽江学院伸出援手。“像叶周敏这样的大学生创业者,学校一直重点关注,扶一把送一程。”闽江学院教授何伟表示。

何伟前后带着十几位专家,实地调研后,提出将养殖经验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实时监控鱼群生长动态和水域水流环境。

“利用学校提供的数字技术,我们在养殖网箱内安装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温、流速、盐度等数据,随时调整养殖方式。”叶周敏介绍,“例如,大黄鱼进食量会根据水温变化。以往我们只能凭经验喂食,现在则根据监测数据调整,饲养精准度大为提高。”

校企合作,青春渔歌愈发悠扬——养殖模式数字化升级,助力叶周敏2021年卖出价值3000多万元的大黄鱼。作为校企合作典型项目,渔场也成为闽江学院教学基地,“学校有关科研项目有了全新实践场所。”何伟说。

瞄准海参养殖优势产业,叶周敏与闽江学院科研团队联手,尝试利用海参生产过程中废弃的内脏提取海参肽,加入大黄鱼饲料中。“海参肽富含氨基酸化合物,是优质有机饲料。”叶周敏介绍,“技术成熟后,不仅能变废为宝,实现产业循环利用,更可养出吃海参长大的大黄鱼。”同时,学校正加速对接融资平台、销售渠道、产业协会等,帮助叶周敏的养殖公司加快品牌化建设。

深远海养殖,是现代化水产养殖的方向之一。不过,深海养殖设备投资大、技术门槛高,仅是动辄上千万元的养殖设备一项,就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叶周敏心中,也有一个“深蓝梦”,让他颇具底气的,是密集出台的政策利好。“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宁德提出促进渔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培优做强水产种业、推进水产精深加工等,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礼包接二连三。“例如深海养殖设备,如今,企业每年只需支付一两百万元租金,就能租用制造成本达3000多万元的高科技远洋养殖船,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叶周敏告诉记者,“我相信,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下,‘深蓝梦’照进现实的距离不会远。”

《人民日报》(2022年05月16日 第12版)

相关新闻
柘荣上泥村:用好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台海网5月16日讯 据闽东日报报道 初夏时节,走进柘荣县东源乡上泥村,村庄道路宽敞整洁,农民公园绿意盎然,袅袅炊烟飘过屋顶,俨然一幅秀美静谧的乡村画卷。美景的背后,是上泥村乡村振兴工作的扎实开展,这座承载着革命历史传统与希望的老区村,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上泥村位于东源乡南部,1932年,柘荣县最早的一名共产党员林爱在这里宣传革命道理,播...

福建泉港:做活“海”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

工人们运送新采收的花蛤产品。 林弘梫 摄 工人们运送新采收的花蛤产品。 林弘梫 摄 工人们正在冲洗、整理刚采收的花蛤,准备上市。 林弘梫 摄 工人们正在冲洗、整理刚采收的花蛤,准备上市。 林弘梫 摄 工人们运送新采收的花蛤产品。 林弘梫 摄   近日,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

宁化:弘扬红色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台海网5月1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5月的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山花烂漫,翠满丘壑。红军街上,门楼高高耸立,最上方镌刻的“红军万岁”四个大字格外闪亮。 宁化县是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1934年秋,1.4万名红军会合于宁化县凤凰山,即如今的凤山村,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 在凤山村,红军街、朱德演讲旧址、红军井、列宁小学等红色遗迹遍布,形成了独特的红色遗...

初夏山乡田园美【组图】

这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乡村风貌(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初夏时节,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青山苍翠,阡陌纵横,房舍错落,美如画卷。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乡村风貌(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初夏时节,广西环江毛...

“稀客”变“常客”!10多只“极危”鸟类黄胸鹀现身福建霞浦

5月7日,福建霞浦迎来1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这是黄胸鹀连续3年飞临霞浦,并且今年数量之多,刷新了霞浦乃至闽东地区的纪录。 据当地观鸟爱好者郑培銮介绍,7日,观鸟爱好者们在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拍摄时,发现这群黄胸鹀正在枝头上休息。这群小鸟胸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