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宁德新闻  >> 正文

“中国扶贫第一村”变“小康村”:在青山绿水中走出致富路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宁德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只见长安新街上店铺林立,灯笼高挂。往来的游人,让村民吴敬早的民宿喜迎“开门红”。

  “开业一个月时间,营业额达到六七万元(人民币,下同)。”“80后”吴敬早早年回村后,开过通讯业务网点,为家乡农特产品带过货,2021年12月牵头带领村民入股创办起标准化民宿“水街一宿”,“春节期间营业额可达20万元。”

  以“水街一宿”为样本,赤溪村专门成立赤溪巾帼乡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计划统一规划提升村中民宿水准,引导更多村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看着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特产店、农家乐、小超市、特色民宿等应有尽有,村民钟丽眉感叹道:“赤溪旅游发展路子越走越宽,也拓宽了大家的增收渠道。”

  然而,30多年前,作为闽东畲族村落之一的赤溪是另一番景象。聊起过去的苦日子,村民记忆犹新:“点煤油灯,吃地瓜配野菜,买一斤盐巴都要走两个小时;小病就在山上挖点草药,大病就要村民帮忙抬下山。”

  1995年5月,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民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全部迁到赤溪村中心地带,住进了砖混结构两层新楼房。此后的20年,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民陆续迁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历经“输血”就地扶贫、“换血”搬迁扶贫、“造血”产业扶贫,赤溪村如今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发展路子。

  依托福鼎白茶和乡村旅游带动,赤溪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开发、联合经营,谋划实施一系列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同时,加快交通、小学、卫生院、养老院、安全饮水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赤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在青山绿水中走出了生态旅游致富路。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赤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36元,村集体收入超过255万元。

  赤溪村的嬗变,吸引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的杜赢在2013年回村当起“新农民”。他筹集近百万元创办茶叶加工厂,成为村里返乡创业的第一个大学生。

  “赤溪村经过多年发展,底子慢慢厚了,人气渐渐旺了。”今年春节,杜赢双喜临门:一是2021年茶叶营业额突破500万元,另一个是二胎即将出生。

  “年前提前准备了60万斤茶叶,准备元宵节后开售。”杜赢说,已带动村里及周边近300户村民增收;新的一年,将引进新设备、增加人手,冲刺700万元年销售额。

  对于赤溪村党总支书记吴贻国来说,新的一年,赤溪村将筹划打造网红河道,发展“夜间经济”,让游客玩得好、住得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产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 (王婷婷 张文奎)

来源:中国新闻

相关新闻
福建:美好生活 温暖人心

台海网11月1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头。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拓展居民收入增长的渠道,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

"中国建约680个小康村"引印媒担忧,中国边民说了个扎心事实

中国旨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小康计划”,竟在印度国内引发一场安全担忧。 据印度媒体《政治家报》当地时间25日报道,一家名为“全球反恐理事会咨询委员会”的印度智库发布报告称,中国在与印度和不丹交界的边境地区兴建了约 680 个小康村,该项目的“动机不纯”。报道称,...

外媒文章:中国“多角度扶贫”启示世界

参考消息网8月9日报道 厄瓜多尔拉丁美洲新闻社网站8月6日发表题为《中国消除了极端贫困》的文章,作者是维贾伊·普拉沙德。全文摘编如下: 2021年2月,中国宣布已经消除绝对贫困。这意味着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7亿多中国人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1万美元,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

陈欠水:行30万公里扶贫路 走访帮扶群众4万多人

“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辈子。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 ——惠安县残联原理事长 陈欠水 党龄55年 台海网7月1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1945年,陈欠水出生在惠安县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靠挑柴火卖苦力为生,生活虽然贫苦,却常常教育孩子们要肯吃苦、不怕累、尽本分、多帮人。这早早在陈欠水的心里埋下了勤劳、朴实、善良的种子。 19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