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宁德新闻  >> 正文

福建老区焕新颜 旅游+产业促农民增收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图为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介绍闽东革命史。 林榕生 摄

  中新网宁德6月4日电   福建宁德福安市,是闽东革命的中心。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4年,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举行,选举产生了闽东苏维埃政府,先后辖有10个县、42个区、8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红色政权辐射到周边县市乃至浙南边界,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

  依托红色旅游,昔日的革命摇篮已经焕然一新。走进位于柏柱洋中心的斗面村,村内保留有“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四座旧址,以及闽东苏区纪念馆、红领巾水库等,红色教育资源丰厚。

图为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古街新貌。 林榕生 摄

  今年以来,许多人前往闽东苏区纪念馆聆听革命故事、体验红色文化。“通过讲解,让游客们知道闽东红军游击队曾经在这里艰难、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给游客们思想上的感悟和领略。”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说,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今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

图为福安市溪邳村“连家船民”搬迁上岸旧址。 吴允杰 摄

  以闽东苏区纪念馆为中心,依托革命旧址、红军街、红领巾水库等红色基地,斗面村将红色旅游、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打造柏柱洋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促进本村及周边乡村旅游业发展。

  斗面村村支部书记柳培雄表示,“中共闽东特委”旧址2011年入选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成为全国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当地民众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业旅游观光园、水果采摘园等增加收入,增收致富。

图为福安市溪邳村。 吴允杰 摄

  在福安老区,还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为“连家船民”。除了海,他们曾别无所有。千百年来,他们的祖辈以船为家,捕鱼为业,“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是他们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溪邳村,是福安市“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村。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末,“连家船民”开始先后零星上岸。但因为没地没钱、受教育程度低、除了捕鱼无其它专长,岸上的生活同样不好过,他们又回归“连家船民”的老日子。

图为曾经的福安市溪邳村“连家船民”生活的渔船。 吴允杰 摄

  “一家人都住在小小的船上,生活很困难,特别是台风天很危险,大家都非常害怕。”溪邳村村民欧贵眉至今仍忘不了以前的苦日子,她一边熟练地用螺丝刀开着海蛎一边告诉记者,为了安全,他们只能用绳子把孩子绑在船上,垫上泡沫,防止孩子掉入海里。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宁德启动“造福工程”,拉开“连家船民”大规模搬迁上岸的序幕。随后,“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免费提供土地,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上岸建房还有资金补助。

图为劳作中的福安市溪邳村村民。 吴允杰 摄

  20余年来,“造福工程”造福溪邳村,在荒芜滩涂上建起了溪邳新村和6个“连家船民”安置点。到2013年,该村全部上了岸。漫步村中,湛蓝的海边伫立着一栋栋精美的三四层楼房;干净整洁的街道边,几位渔民在自家门口席地而坐,编织渔网。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啦,在陆上有了自己的房子,生活设施也比之前要好得多。”现如今,欧贵眉一家在岸上有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家,老伴在乡镇上班,一双儿女则在上海工作,靠着剥海蛎,她一天也能赚200元左右。

图为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介绍闽东革命史。 林榕生 摄

  “搬得走、住得下”,还得“稳得住、富起来”。村民们临海而居,靠海吃海,不过“吃法”与以前不一样。溪邳村党支部书记江宽全说,上岸定居后,该村大力发展养殖业、扩大海上运输业、深化产品加工业、引资创办新企业、富余劳力广就业。

  渔村的发展,也吸引着年轻人回乡工作和创业。“90后”女孩刘彤2014年回村成为一名专职村干部,并和另一名大学生从事海产品加工,每年营收近10万元。刘彤说,作为农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回到村里来,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数据显示,2020年溪邳村村民人均纯收入23175元,村财收入152万元,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江宽全表示,将结合该村养殖户多的特点,以科技引导养殖户,探索走出一条“渔旅结合”的发展道路。 (来源:中新网 林榕生 吴允杰)

相关新闻
福安连家船民的华丽转身:从“破船破网”到安居乐业

【中国有约】连家船民的华丽转身:从“破船破网”到安居乐业   福安市溪邳村地处闽东东南沿海的盐田港畔,依山面海,是福安市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村。连家船民以船为家,捕鱼运货为业,常年漂泊江海,居无定所。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

福建广大乡村在多个领域引入积分制:小积分 大治理

福建省广大乡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培育等领域引入积分制,辅以相应物质与精神激励,以量化管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小积分 大治理 台海网5月2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在乡村治理中运用积分制以破解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源于农村基层创新。2018年,积分制首次写入中央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

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法律如何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题: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法律如何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经过三次审议,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这部法律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从此,我国促进乡村振兴有法可依了。   这部法律的意义和亮点是什么?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的乡村建设行动法律有哪些要求?农业农村部门如何推动其落地实施?全国...

芗城天宝:网格化管理,提升乡村治理“精准度”

台海网3月28日讯 据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报道 3月26日上午,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三指导组、漳州市政法委书记吴文团等一行人来到芗城区天宝镇珠里社会治理示范村进行考察。珠里村在天宝镇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完善治理机制,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服...

德化畲族村探索“党建+乡村治理”模式

德化畲族村探索“党建+乡村治理”模式 建文化展览馆 打造特色村寨 龙塔村有德化“北大门”之称 展示畲族特色服饰 墙上的彩绘丰富了畲族村寨文化内涵 台海网2月23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走进德化县葛坑镇龙塔畲族村畲族民俗文化展览馆,馆内大量的文物、实物和图片,结合场景、半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