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下党乡曹坑村,返乡创业青年蔡相安在葡萄园查看葡萄长势。 记者 林熙 摄 |
台海网8月9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幸福的喜悦,要与总书记分享。
6日,寿宁县下党乡,一封回信让乡亲们沸腾。
总书记回信了!
半个多月前,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表达了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
总书记回信祝贺,并深情勉励,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是什么样的牵挂,让下党成为总书记忘不了的地方?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闽东偏僻山村实现幸福嬗变?
是什么样的使命,让他们接续奋斗30年,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下党乡政府对面墙上,“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以干得助、久久为功”16个大字,是最好的注脚。
滴水穿石,将嘱托化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夜幕降临,新近完工的夜景工程,勾勒出老房子的飞檐斗拱;三三两两的下党乡村民,聚在一起纳凉聊天……古村落正焕发新活力。
“30年前,哪里想得到如今的景象。”坐在自家的“幸福茶馆”里,71岁的王光朝感慨万分,他是此次给总书记写信的6人之一。
遥想当年,下党乡还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群众最怕三件事: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
改变,在1989年夏天发生。
在王光朝的记忆里,1989年7月19日的那个画面,依然清晰:一群人顶着烈日、头戴草帽、手持竹竿,风尘仆仆,从文昌阁边上曲曲折折的石径上走下来。最前面那位,肩搭毛巾、汗透衣背的高个子,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他们从离下党村还有7.5公里的平溪乡上屏峰村徒步而来。
一行人一到下党,顾不得休息就开始开会。没有办公场所,会场就在王氏祠堂,吃饭就在有几百年历史的廊桥鸾峰桥上。午饭后稍作休息,又进村入户、访贫问苦。
返程又是10多公里的山路。“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杨奕周拿着柴刀在前面开路,习总书记和其他人每个人拿根竹竿,沿着河边走,一路上可以说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另一位写信人、时任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回忆。
第二天,习近平召集各部门在寿宁县城召开了现场办公会。随后,政府累计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主要用于水电照明、公路建设和办公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