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9日讯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肺癌、白血病、心血管瘤……
宁德寿宁县的叶某伪造虚假病历,
在多个网络筹款平台为自己发起募捐,
先后筹得3万多元。
日前,叶某诈骗“善心和信任”
的行为被曝光,
而其也因涉嫌诈骗罪被寿宁县检察院批捕。
近年,不少大病患者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向社会求助,网络筹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也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诈骗的案例。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通过各大网络平台个人求助的金额达到200亿元。网络众筹应如何规范,引起关注,海都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自拍视频+涂改病历 父亲还给了10万
28岁的叶某,租住在寿宁县城。他近年没工作,妻子在一家手机店当营业员。
宁德市寿宁检察院检察官张坤养说,叶某曾为生病的儿女发起过募捐,熟悉网络筹款的一整套流程。随后,他伪造病历,为自己募捐。
据介绍,从去年起,叶某拍下自己吐血的视频,到处转发,还拄着双拐,到宁德、福州、江苏、北京等地医院检查。家人以为他得了重病,父亲还拿出征地补偿款10万元,给他看病。
去年10月底,叶某到宁德一家医院“看病”,自称得了“肺癌”。一个月后,他再次住进这家医院,又自称得了“白血病7个月”。不久,他又到福州一家医院,自称“咳血”,住院后,却不肯做检查。
张坤养说,有的医院查不出他的病,又怕耽搁,就给他开了疾病证明,还有的是他将别人的病历涂改成自己的。
家人起疑心 医生打假戳穿“骗局”
年纪轻轻,却重病缠身,家人对叶某起了疑心。他们找到福建一家医院,向叶某的主治医生核实。不料,医生一查,叶某并未得白血病。其中,叶某有一张血液检测报告,编号、内容竟和一个6岁的徐州患儿的一模一样,明显是涂改过的。
当时,家人无意中提起,叶某和这家医院的另一个医生很熟。没想到,主治医生一打听,这位医生并不认识叶某,是叶某加入了福建一个公益组织的微信群,在群里认识了这位医生。
在这个微信群里,叶某多次以他老婆的名义求助,称女儿得了化脓性脑炎,儿子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他也病得很重。不少群友捐款,还帮他转发求助帖。
谎言被揭穿后,微信群友们立即向水滴筹举报。水滴筹马上跟其他的网络筹款平台进行了信息共享,他们发现,去年10月叶某以肺癌的形式,发起两次筹款,第一次募得8910元,第二次,工作人员发现他的病情描述与实际的诊断材料不符,在初审时就拦截了。仅过了一个月,他又以白血病的名义发起募捐。
被举报后,这些平台把叶某拉入黑名单,冻结了他的求助款项。捐款原路返还捐赠人。
诈骗多次发生 存在四大漏洞
近年,类似的诈骗事件多次被媒体曝光,记者发现,在这些网络筹款平台发布信息,有四个环节可能存在漏洞。
首先,救助金额和目标筹款金额可随意填写。筹款金额的上限大多是50万元,50万元以下可任意填,不需要出具医院或专家的相关证明。
其次,医院证明等核心资料可造假。在网上搜索“医院证明、病历”等关键词,可找到不少卖家。
第三,相关资料由个人填写,不要求公示车产、房产、存款等相关证明。
第四,验证环节可造假。通常,平台完成材料审核后,进入社会验证阶段,需要发起人的熟人进行验证,方可提现。但网上有很多众筹转发代刷群,可让陌生人冒充亲友,帮助通过社会验证。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募捐不属于慈善募捐的范畴,发起人的信息是否真实,只能由发起人负责,筹款资料的审核涉及医院、医保、银行等多个机构,难度大、工作量也很大,普遍缺乏合法有效的核实途径,只能由捐赠人自己甄别,平台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管。而诈骗会消耗大家的爱心,让其他重病的人得不到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