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 >> 南平新闻  >> 正文

建瓯:千年古城 蝶变归来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福建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建瓯被冠以“千年酒城”的美誉。在我省唯一一家通过验收的白酒酿造工业旅游示范点,游客参观藏酒的洞穴——双龙洞

建瓯市北津湖畔,一湾碧水、几重青山,被打造成以休闲观光、网红打卡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区

福建双羿竹木集团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这里生产的竹集成材、竹家居、竹餐厨用品出口欧美国家。

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修旧如旧”。

建瓯是朱子理学的正统发祥地,朱子后裔世居于此。建瓯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定期举行朱子祭祀大典,敬献祭礼、致祭词、诵读朱子家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瓯市小桥镇围绕“做优一片叶”开展项目建设,打造十公里茶文化休闲体验空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以竹竿为主材的建瓯挑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经常在各大庆典活动中进行展示

作为“中国笋竹之都”,建瓯拥有竹林面积163.5万亩,年生产竹材5321万根、鲜笋36.2万吨,笋竹产业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闽江上流建州府,理学名城有温度;建溪唱诗芝山和,满城春风人舒服……”在建瓯原创方言歌谣《理学名城谣》中,稚嫩的童声唱出了千年古邑的悠悠历史。

今天的建瓯,古称建州,福建的“建”即来源于此。作为我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建瓯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800多年的建县史,是福建最早建县的古邑之一。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立“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由此而来,延续至今。

植根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建瓯做足古城特色,传承朱子文化,守好历史文脉,确定“两个门户、三条街区、六个文化节点”保护开发思路,谋划12个古城保护开发项目,总投资48.5亿元。已启动实施一期6个子项目,首个样板项目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今年“五一”前已正式开街。

与此同时,建瓯征集摸排朱子文化遗存35项,谋划复建朱子家庙、五经博士府、环溪精舍、建安书院等21个理学街区活化项目,组建建州朱子文化研究会、建州朱子文化建设促进会,系统保护朱子文化遗存,深度挖掘朱子文化内涵。

今年2月,“建瓯市理学名城城市更新建设样板”入选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省级样板工程,一幅内有古城雅韵、千年文脉,外有三溪汇流、湖光山色的古城“实景图”在建瓯徐徐展开。

如果说朱子文化构筑了建瓯的文脉、古城构筑了建瓯的格局,那么,竹、酒、茶便构筑了建瓯人的烟火生活。

建瓯有163.5万亩竹林,面积居全国县(市)之首。今年5月,建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武夷”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获得全国唯一的“中国笋竹之都”称号。

建瓯是“千年酒城”,也是“中国东南白酒名城”。当地积极弘扬“福酒”文化,组建福酒股份公司,建立福酒研究院,推出具有福建特质的“福酱”新品。

建瓯是北苑贡茶的故乡,也是全国重点茶叶产区、全国乌龙茶主要生产基地。以打造中华茶文化圣地为目标,建瓯启动“1+5”北苑复兴行动,北苑御焙遗址被列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茶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

眼下,建瓯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发展定位,举全市之力“做靓一座城、做强一根竹、做大一瓶酒、做优一片叶、做好物流一张网”,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迎来蝶变新生。

相关新闻
“泉州古城必游榜”十大榜单出炉

助力打造“最具烟火气”的旅游目的地 近日,经前期征集、初步筛选、网络投票等程序,“泉州古城必游榜”征集评选活动圆满收官,“泉州古城必游榜”十大榜单正式出炉。 为进一步提升泉州古城旅游品质,为广大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体验,由泉州市文旅局、鲤城区人民政府、泉州晚...

5天接待近120万市民游客—— 这波热情,漳州古城扛住了!

夜幕降临,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漳州古城街头巷尾穿梭。霓虹闪耀映衬着商铺的各式招牌,让这里的夜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记者 沈昊鹏 摄   古城,是漳州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每一位来漳游客必打卡的目的地。   “漳州古城虽然不大,但是既有得逛,又有得吃,体验感很不错。”和男朋友一起从广东来漳州旅游的孙女士说,他们用一天的时间打卡古城府埕、香港路石牌坊、文庙...

漳州古城 游人如织

“五一”假期,游人穿梭于漳州古城街巷间,寻觅老街情、古早味。   (记者 沈昊鹏 摄影报道)

漳州古城文庙举行开笔礼

净手净心、行拜师礼、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开笔破蒙、谢父母恩……2月25日,漳州丹霞书院文庙公益国学堂癸卯春开笔礼在漳州古城文庙举行,用满满的仪式感激励孩童们勤奋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右图)。90余名初入学的孩童在老师和父母的共同见证下,迈出求学生涯第一步。   活动现场,孩童们身穿统一的国学服,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各自扣好纽扣、抚齐领口、捋...

这规划、这引水——瞧,5000年前的石家河古城有多先进!

30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因山势而建,南北相连、独具匠心;3条水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可防洪蓄水、灌溉农田。记者22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最新成果,新发现的大型城址及城内水利系统,将进一步深化对石家河古城以及长江文明的认识。   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界前辈严文明、赵辉、张弛等在石家河开展系统考古发掘,随后公布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