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
千百年来,福建人民在世代相继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技艺传承、价值追求、思维革新与精神力量。这些我们今天称之为“闽人智慧”的宝贵财富,是八闽儿女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它们跨越时空,承载着福建人骨子里的不畏艰辛、勇于开拓和兼收并蓄。
专栏“闽人智慧”,向广大读者展示福建人民的技艺、智慧与创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
台海网6月1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老境於吾渐不佳,一生拗性旧秋崖。笑人煮积何时熟,生啖青青竹一排。”千年前,能让时运不济的苏轼开心大嚼并赋诗一首的“青青竹一排”,其实是中国甘蔗的传统栽培品种——竹蔗。
在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有一片种植于清雍正年间的竹蔗,近300年来从未换过种,年年萌发新株,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甘蔗,也是我国唯一仍然保存的传统制糖竹蔗品种,被称为“百年蔗”。它不仅成就了三个世纪不腐不坏的奇迹,更让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位于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的百年蔗园。松溪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中国甘蔗的“活化石”
作为糖和乙醇的主要原料,甘蔗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上一年甘蔗收割后,留在土中蔗蔸的芽再次生长出来的甘蔗,被称为宿根蔗。与新植蔗相比,宿根蔗具有早生快发、省肥节种、管理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
一般说来,甘蔗宿根的寿命只有3至6年,然而,1958年,人们在万前村发现了种植200多年的宿根甘蔗。著名甘蔗专家、时任福建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周可涌教授闻讯赶来,惊呼这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并考证认为这是我国竹蔗的一种。
福建种蔗制糖史中,竹蔗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早在秦汉时期,闽北山区就有野生竹蔗资源。闽越王国的先民们将野生自然杂交形成的竹蔗,种植于松溪沿岸。《西京杂记》中,就有闽越王将蔗糖与牛乳混合制成的石蜜献给刘邦的相关记载。
到了南宋,闽北成为福建政治、文化、经济与技术中心,松溪竹蔗品种与种植制糖技术快速发展。元代以后,福建竹蔗种植与蔗糖贸易继续繁盛。《天工开物》中记载,明代闽粤两省种植规模已占全国十分之九,种蔗制糖技术远播台湾以及南洋地区。
不过,转入上世纪中叶以后,国内外糖蔗新品种相继引入,松溪竹蔗一度处于濒危边缘。随着现代育种理念发展,松溪竹蔗的种质保护迎来转机。万前村采用根系繁育法,将这一古老的甘蔗品种的种植面积由仅存的0.7亩逐步扩大到400多亩。
尽管几经盛衰,松溪竹蔗依旧保存着其独有的长寿基因。它所生长的松溪流域,数亿年来经过多次火山喷发与地质运动,形成地质类型多样、矿物质丰富的丘陵地质地貌。同时,经过几万年物种进化和自然选择,松溪竹蔗成为世界上唯一有地下走茎和竹鞭状根的品种,适合长年宿根栽培。
长期跟踪研究松溪竹蔗的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叶明儿教授表示,百年蔗有这么长的蔗龄,除了良好生态环境及强大的地下走茎(鞭)外,是否还有其他长寿机理,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态栽培系统
松溪地处福建近海山区,常遇台风暴雨,河流两岸砂质土壤易水土流失,不利农业生产。先民们本着“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将竹蔗种植到松溪河沿岸及沙地中。随着竹蔗地下走茎及根系不断生长交叉、相互连接,形成庞大发达的根系网络结构,有效加固根际土壤,控制水土流失和河岸稳定,构成了“河岸沙地植蔗、蔗根固土、土厚促蔗、蔗杆制糖、杆渣还田”的生态循环系统。
此外,甘蔗具有高固碳作用,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对提高闽江源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多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民们摸索出先进的蔗杆土下砍收方法、蔗叶盖畦防寒手段、深耕破垄(畦)技术、萌芽期栽培管理等高超技术,形成了竹蔗与水稻、蔬菜、烟叶、芋艿等间作套种的栽培生产系统。
百年蔗存活至今,有一大部分功归于这套栽培系统。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深耕破垄(畦)栽培技术。
相较于其他宿根蔗破畦,百年蔗深耕破垄(畦)更早、更深、更彻底。在清明前后,蔗农们即顺应天时深耕破畦。他们用锄头把蔗兜四周的土壤扒开,深度达到蔗头以下;将挖出的土壤随即在甘蔗行间堆成畦,并在畦上种植豆科作物生态固氮。这一技术切断了部分表根及驻扎根,促进新根发展;既促使土壤风化晒白,又使蔗兜通气;还利于杀灭地下害虫,促进蔗兜的根、芽萌发生长。
1958年8月,周可涌教授(右)赴松溪考察万前百年蔗。(资料图片)
周可涌教授在深入研究蔗农种植规律后,据此总结出的宿根蔗高产栽培技术,可使宿根蔗亩产增产500公斤以上。1965年,农业部曾将这项技术向全国推广,迄今为我国主产蔗区所沿用。
千百年来,松溪先民们凭借劳动与智慧,创造了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活态竹蔗栽培系统,并与梅口村、万前村等古村落和各类种蔗制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习俗,构成了一个集自然、文化和农业生产景观于一体的复合性生态系统。这是人类与竹蔗、环境不断协调适应的创新探索,至今仍闪烁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之光。
2021年11月,松溪竹蔗栽培系统被列入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