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26日讯 据闽北日报报道 “闽道更比蜀道难”。交通,曾是制约南平发展的一大瓶颈。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闽北人民一路风雨兼程,以如椽巨笔和满怀豪情,在崇山峻岭之间描绘壮丽画卷。如今,闽道之难已不复,一条条公路如巨龙穿行于山峦之中,天堑变通途。不仅如此,闽北还打通了铁路大动脉,机场航线一飞冲天,闽江水运蓄势待发……
1950年,南平全域客运量2万人、货运量30万吨。2018年,这一数字已变为2619万人、3745万吨。交通基础设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捷流动,更为富美新南平建设夯下坚实的根基。
公路——县县通高速 镇镇有干线 村村通硬化
“五十年代支前路、六十年代沙土路、七十年代渣油路、八十年代沥青路、九十年代水泥路、二十一世纪白改黑。”曾参与过《南平地区交通史志》编撰的老交通人郭樵,用这段顺口溜道出了闽北人民对交通孜孜追求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夕,闽北全境勉强能通车的公路仅574公里。解放后,闽北人民掀开了“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公路建设热潮。
“当时福建省确定的第一期支前公路建设都与南平有关,为此福建指挥所还由福州迁到了南平。”郭樵回忆道。
1951年5月,第一期支前公路分水关至南平、建瓯至福州马尾两段公路完成。1958年浦城至赛岐的公路建成后,闽北实现了县县通汽车。1977年顺昌至高阳公路修通,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919.67公里。
“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基本都是沙土路,乘车下乡一趟,身上、头发、眉毛都是白灰。”在交通部门工作的陈仕挺忆起当年,摇头苦笑。
“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好路快富”,这不仅是政府的号召,也是百姓的心声,全社会的共识。
1994年,南平积极投身“先行工程”建设,翻开了闽北公路建设的新篇章。
打通316,改造205……4年“先行工程”建设,成就令人瞩目——316国道全面贯通,205国道焕然一新。闽北通向东南海岸线的经济“快车道”跃然眼前,山风与海潮共振,历史与未来交集,
闽北公路通行能力一跃千里。
进入21世纪,南平交通事业也与时俱进,吹响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集结号”。
2004年12月28日,福银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车,闽北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8年,浦南高速全线通车;2010年,武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2年龙浦高速、宁武高速建成通车;2015年京台高速(南平段)、延顺高速、邵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9年,顺邵高速建成通车……南平实现了在“十二五”期间“县县通高速” 的目标。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491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打通内陆省份的公路交通体系,实现中心城市与县(市、区)之间2小时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