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
台海网9月22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位于泉州南安丰州镇的九日山,历史上曾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而著称,尤其是分布在东西两峰的10方祈风石刻,为12—13世纪泉州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祈风祭祀活动的石刻文字记录,也是现存唯一的古代政府有关航海的国家祭典石刻文字记录,印证了“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
2021年,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九日山祈风石刻”便是其中之一。
摩崖石刻 印证海丝历史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九日山,在山脚下的延福寺旁,只见寺庙周围被榕树环绕。穿过寺庙,绿树成荫,鸟鸣阵阵,山中“山、寺、溪、桥”交相辉映,一步一景。拾级而上,一幅幅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宋代祈风石刻群和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所留摩崖题刻,映入眼帘。
众多石刻群中,以现存的78方宋代以来的石刻最为珍贵,其中有10方12—13世纪的祈风石刻,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和平安的文字记录。
东峰石刻群
东峰石刻群
“你看,这记录了当时一个祈风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十分齐全。”九日山文保中心主任何春燕指着其中一方石刻风趣地介绍,这是全山现存最早的祈风石刻,也是珍贵的书法艺术资料,记录的是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泉州市舶司虞仲房率领众幕僚到延福寺侧的通远王祠举行祈风典礼。
在何春燕的讲解介绍下,一方方石刻的历史生动了起来:“舟舶遮江,旗幡蔽日,香烟缭绕,鼓乐喧天”是祈风仪典进行时的盛景;“彝典云何哉”是对国运维艰、朝局风雨飘摇的感慨……每一方石刻,都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的周期性等历史信息,弥足珍贵。
这10方祈风石刻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东峰2方、西峰8方,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这些祈风石刻,皆记述了时间、地点和参加者。时间最早的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时间最晚的是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
记者注意到,石刻上的文字,有的虽寥寥数字,却字字精绝、内藏玄机,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史海珍闻。比如:“遵令典”意即遵照法令,说明祈风是官方正式的制度;“修故事也”,说明祈风是由来已久的制度;“待潮泛舟而归”,说明宋时海潮可直达九日山下,参加者可乘船而返;“遵彝典也”,以及两知泉州的真德秀点明祈风乃“国有典祀”,均证明祈风在南宋已是国家祭典……
参与者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0方碑文中,记载历次参与祈风的当时的市舶司(类似今天的海关)官员共9人,泉州地方军政要员共58人,有18人为南宋皇族。从南宋皇族宗室,到泉州郡守、通判、左翼军统制,再到提举市舶、提舶市丞,一个个今人颇感陌生的官衔,证实了祈风祭典的“官方属性”,佐证了典礼规格之高、分量之重。
“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体现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理制度化。”何春燕说。
祈风圣地 护佑通航平安
九日山,缘何成为当时南宋皇族和地方政府祈风之地?这还得从九日山的渊源说起。
记者从泉州地方志了解到,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动乱,部分衣冠士族为躲避战乱南渡入闽,选择居住在九日山下。每岁重阳,去国怀乡的晋人便相约登上晋江江畔这一高处,登高远眺,思念故土,久而成习,因此得名“九日山”。
唐时,处士、诗人秦系客居泉州,与时任泉州别驾的姜公辅(730—805年,字德文,唐朝时期宰相、“南安四贤”之一)结邻山间,在九日山上饮酒赋诗、评论古今,成为佳话。为纪念他而建的秦君亭,是如今九日山的三十六奇景之一。
这些文人雅士给九日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脉丰富,使得南宋时期当时居住在泉州的皇族,对九日山特别重视。
泉州一带的海洋性气候,也为祈风提供了更多可能。古泉州人民依海为生,海上远航主要靠季风驱动,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泉州夏季偏南风,船舶从南部海域回航;冬季偏北风,船舶从泉州出海。因此,每年夏冬两季,百姓会在九日山下的昭惠庙向通远王祈求航海平安顺利,这就是泉州民间古老的祈风传统。随着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泉州这一民间的祈风传统逐渐升格乃至成为官方的祭典。
宋代,官方于泉州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主持祈风祭海也是其职能之一。根据多方祈风石刻记载,最晚在12世纪中叶,九日山通远王祠的祈风仪式已列入国家祭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定期举行。
祈风仪式非常隆重,当时的郡太守甚至率领众僚属参加,设祭坛,陈列羊、猪、酒等祭品,然后上香,奏迎神曲,并宣读《祈风文》。典礼完成后,参与者饮宴于延福寺,并乘兴登游九日山,后将祈风仪式的经过镌刻于山中的巨石崖壁间。
选在九日山祈风,也与泉州湾及晋江水域的历史岸线有直接关系。九日山所在处是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的最窄位置,两岸有九日山、金鸡山夹峙,像天然门户。九日山下背山面水,对泉州先民来说是最适合定居的一片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