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推动发展。30多年间,曾经“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
下党蝶变,如同一扇观察乡土福建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广泛而深刻的山乡巨变。
30多年来,福建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部署、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久久为功的韧劲,接续奋斗、苦干实干,引领广大乡村摆脱贫困,阔步迈向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滴水穿石,不变的精神内核
秋收时节的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秋茶采摘正当时,食用菌工厂里的银耳一茬接着一茬出菇。乡村民宿迎四方来客,横跨修竹溪的鸾峰桥上,游客围着刘明华老人,听他讲述下党往事。
“以前,村民出村都要经过这座古桥。”“难忘下党”主题馆专职讲解员刘明华指了指脚下这座木拱廊桥,打开了话匣子,“那时的下党,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村里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群众最怕三件事,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开启了下党摆脱贫困的新篇章。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时光荏苒,修竹溪还是那条溪,鸾峰桥还是那座桥,但下党早已摆脱贫困,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途。如今的下党,省道贯穿全乡,5条乡道、10条村道纵横交错,红色旅游、生态茶园、有机食用菌等富民产业欣欣向荣,百姓生活红红火火。
下党蹚出的这条路,是一条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奋斗之路。在这条道路上,许许多多村庄与下党同行,一路荆棘,一路繁花。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在“输血、换血、造血”中实现旧貌换新颜;昔日“火焰山”长汀县,一任接着一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让山河重披绿装,让生态富民的梦想照进现实;曾经全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安溪,朝着“工业强县、茶业富民”目标奋勇向前,跻身全国百强县之列……
“滴水穿石”四个字,早已刻进了福建人的基因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化作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在脱贫攻坚时期,福建干群一鼓作气、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展现摆脱贫困的福建担当。早在2019年底,福建便提前一年实现了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近年来,福建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一键报贫”等平台作用,强化返贫监测帮扶,在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把更多资源聚集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脱贫人口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
因地制宜,不移的发展方向
最近,建瓯市发布了一份特殊的名单。名单上,全市218个村庄被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稳定改善类、文化传承类、民族团结类、搬迁撤并类等6个类型。如:吉阳镇巧溪村现存官家宅院10多幢,归为文化传承类村庄;建安街道东安村距离城区仅3公里,毗邻浦南高速、松建高速、京台高速等交通要道,归为城郊融合类村庄;东游镇党口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鲜食玉米、笋竹、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归为集聚提升类村庄……
明确村庄定位,是为了找到最适合它们的发展路子。
“不同的村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现状、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说,面对千差万别的村庄实际,福建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而是充分尊重村庄演化规律与农民群众意愿,在科学分类、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坚持一镇一策、一村一策。
今年,福建启动新一轮村庄分类,以县域为单位,组织各地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稳定改善、收缩待定、搬迁撤并、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海岛发展、侨台赓续等9种类型,对全省1.4万个村庄进行分类。定位明确了,发展路子便明晰了。福建将根据最新分类结果,优化完善村庄规划,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统筹考虑村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础,推进乡村特色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推行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始终是福建推进工作的重要关键词。
面对各自不同的致贫原因,福建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扶贫。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怎么办?实施造福工程,既挪“穷窝”又拔“穷根”。乡村缺乏内生动力怎么办?产业扶贫为乡村“造血”。缺少发展资金怎么办?金融活水汩汩流淌,为贫困群众添底气。
当“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福建坚定了自己的新方向: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特色”二字,意味着不能千村一面,而要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特色见于顶层设计之中。福建坚持规划先行,省市县三级完成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乡村两级制定乡村振兴实施计划或方案,12个专项小组制定专项规划或方案,全省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特色见于产业发展中。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平和的蜜柚、闽清的橄榄、晋江的胡萝卜、柘荣的太子参、武夷山的岩茶、永安的毛竹……打特色牌,走特色路,福建的“土特产”做成了大文章。目前,全省十大乡村特色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2.3万亿元。
特色见于乡村建设中。近年来,福建在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等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坚持“原生态”,守护乡愁记忆,保留乡村个性,着力培育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建设典范,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矢志创新,不竭的动力源泉
在光泽县止马镇仁厚村,“鱼米之乡”的梦想照进现实。秋收时节,走进光泽县联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只见“稻在水中长、鱼绕稻间游”。优质稻新品种“福香占”穗大粒多,鲤鱼品种“福瑞鲤2号”鲜活肥美。
这是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的稻花鱼米生态种养模式。
2016年,“80后”周建仁带着建设鱼米之乡的梦想,回到老家仁厚村,创办联农合作社,计划发展稻田养鱼产业。稻田养鱼源自传统农业智慧,通过在同一块稻田既种稻又养鱼,实现共生互补。
彼时的周建仁还是个农业“小白”,既不懂得种稻,又不懂得养鱼。合作社初创时,稻渔综合种养102亩,销售收入仅21万元。
科技特派员带来了创新解法。2018年,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与仁厚村、光泽县联农合作社签署共建稻渔综合种养科技示范基地合作协议,组织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科技机构专家,开展科技特派员集团服务。
引进优质新品种、建设可视化监测系统、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网络认养系统……在科技特派员的支持下,周建仁不仅解决了稻鱼品质与产量难题,还打通了市场。2020年至2023年,联农合作社年销售额从441万元增长到632万元,年均增长14.4%。眼下,他正围绕稻花鱼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观光、休闲、体验等新业态。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指导、总结提升、倡导推进的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20多年来,科技服务团队扎根乡村一线,奔忙于田间地头,让科技之花绽放于沃野山川。
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舞台,改革创新始终是福建秉持的“法宝”。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制度、新机制,不断求解新问题,应对新情况——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福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政策,全方位引才、育才、用才。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金融助理员、台湾乡建乡创人才等,构成了乡村人才矩阵,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近日,省委农办出台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构建孵化成长平台、拓宽创新创业领域、落实项目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更多“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力争每年新增“新农人”6万人以上。
乡村治理,村民是主角。为解决村民主体缺位、管理量化难等乡村治理难题,福建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培育等领域引入积分制,辅以相应物质与精神激励,以量化管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农业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近年来,福建创新农业品牌培育机制,全力打造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省级农产品品牌“福农优品”,在攥指成拳中聚合分散资源,形成品牌建设合力,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统一营销,全方位提高“福”字号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这些改革创新成果,正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驱动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张辉)